科普解读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就像一个“过滤工厂”,每分钟过滤约1200毫升血液,许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需经肾脏排泄。然而,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肾损害。以下是关于药物对肾脏影响的科普解读。
一、肾脏易受药物损害的原因
血流丰富:肾脏的血液供应占全身的25%,而肾脏的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0.4%,故肾脏是人体内血流量最丰富的脏器。大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随血液流到肾脏,对肾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细胞表面积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积较大,增加了药物在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上沉积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药物对肾小管的直接毒害作用。
耗氧量大:肾脏组织代谢活性高,需要充分的血液和氧供应。在缺血、缺氧情况下,肾脏对药物的敏感性会增强,因此会增加产生药物性肾损害的可能性。
逆流倍增机制:肾小管对水有重吸收作用,药物在肾小管腔内被浓缩,药物浓度升高并持续蓄积,进而引发中毒性肾病。
低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原就患有肾病或肝病者,易因低蛋白血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药物的游离部分相应增加,从而增加药物从肾脏的排泄量,造成肾损害。如患者肾功能不全,则会因某些药物不能经肾脏正常排出,在体内蓄积,而引起药物性肾损害。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肾储备能力减退,且常存在潜在肾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同时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发生感染,如用药不慎,极易发生肾中毒病变。
二、药物对肾脏的常见影响
肾小球损伤: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例如,部分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可能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
肾小管损伤:药物在肾小管内蓄积或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尿液浓缩功能下降、尿液酸化功能异常等,表现为多尿、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症状。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等药物容易引起肾小管损伤。
肾间质损伤:药物可引起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腰痛、发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部分化疗药物等可引起肾间质损伤。
肾血管损伤: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肾脏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肾血管收缩或扩张异常,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肾功能下降等症状。如部分降压药、造影剂等药物可能引起肾血管损伤。
三、药物性肾损害的常见症状
尿量异常:可能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者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少尿往往提示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严重,而多尿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
尿液性状改变:出现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患者的尿液可能会变得浑浊,有泡沫且不易消散。还可能出现血尿,尿色发红或呈洗肉水色。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水肿(眼睑或下肢)、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
四、预防药物性肾损害的措施
避免滥用药物:能不服药的尽量不服,通过饮食运动来改善病情。同一时期内不要服太多种类的药,一般不超过五种。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随意改变用药剂量和疗程。用药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肝肾病史、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药物的肾毒性风险:了解药物的肾毒性风险、剂量禁忌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关注药物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禁忌证”,尤其是“肾病患者慎用”“需监测肾功能”的警示。
特殊人群谨慎用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已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警惕药物对肾脏的潜在威胁。老年人肾脏血流量随年龄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用药剂量通常需减至成人的1/2-2/3。
用药期间多喝水:多数药物经尿液排泄,每日饮水量建议1.5-2升(心功能正常者),避免药物在肾脏蓄积。
定期检查肾功能对于长期用药者至关重要。通过每1-3个月进行一次的肾功能检测(包括血肌酐、尿常规等项目),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维护身体健康。请大家务必重视并坚持这一健康习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