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器械怎么分“脏”与“净”?
在医院这样一个专业而高风险的医疗环境中,“脏”与“净”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干净”与“肮脏”。这里的“脏”与“净”,关乎的是病原微生物是否存在,是防控感染能否实现的基础。特别是在手术、注射、检查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的过程中,器械的“净化”处理关乎患者的治疗安全,也体现了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水平。
那么,医院到底是如何科学区分器械的“脏”与“净”?这并不是靠肉眼判断的粗放操作,而是依据一整套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来完成的。
一、“脏”与“净”的专业划分:微生物角度的再定义
医院感染管理中“脏”与“净”的分类,不能以肉眼所见有无污物而论,只能以其是否存在潜在病原微生物污染为依据。“器械的‘干净程度’”分为3类状态,即污染、清洁和无菌。
污染器械是指已被使用,可能发生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者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污染的器械;清洁器械是已完成物理清洗去除了肉眼可见污染物,尚未完成彻底消毒或者灭菌的器械;无菌器械则是已完成常规灭菌,无活性微生物的器械,可以直接被使用在手术和侵入性诊疗中。
这一分类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统一管理方便,而是用于告知下一步如何选择处理。污染程度不同,处理方式就不同。如手术类器械达到无菌级别要求,部分常规检查类的仪器可通过高水平消毒达到使用要求。
通过这种科学划分,医院可以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确保医疗行为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二、“脏”与“净”的空间控制:分区管理守住无菌防线
在医院内部,为了防止污染器械与已消毒器械交叉接触,导致细菌传播,必须通过物理空间与流程的严格区隔,构建一道看不见但不可逾越的“无菌防线”。
以医院的供应室为例,通常会按照功能将工作区分为三个区域: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污染区主要用于接收和暂存使用过的器械,是“脏”的集中区域;清洁区用于完成器械的清洗、干燥等中间环节;无菌区则是用于灭菌、包装和存放无菌器械的“净”区,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安全区域。
在这三个区域之间,人员与物品的流动都有明确限制。污染区的器械只能单向进入清洁区,清洁区的器械在经过灭菌之后才能进入无菌区。绝不允许已处理干净的器械再次进入污染区域。即便是工作人员,也分为“污染物处理岗”和“无菌物品处理岗”,两者不得交叉轮岗,衣物标识也加以区分。
这种空间上的分隔,其本质是为了维持“脏”与“净”之间的绝对隔离,通过控制人员流动和物流动线,避免微生物在不同区域之间传播,保证每一件器械在使用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菌”。
三、从“脏”到“净”的技术路径:清洗、消毒与灭菌
洁净的医院医疗器械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规程化的专业处理形成的,这一处理过程由清洗、消毒与灭菌三部分组成,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
第一步是清洗,主要用于去除器械表面的血渍、分泌物、组织碎片等有机污染物。清洗不等于消毒,但它是后续灭菌彻底的前提。清洗的方式包括手工刷洗、超声波清洗等,还需使用含酶洗涤剂,以溶解蛋白质类残留。
第二步是消毒,是消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适用于对热敏感医疗器具的消毒。消毒在医院里常用的方式主要是化学消毒剂浸泡、高温消毒等。消毒不是要绝对彻底杀死全部微生物,仍需进一步处理达到“灭菌”标准。
最终环节是灭菌,这是医疗器械由“脏”变“净”的最后一步,灭菌是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汽(高压灭菌锅)或环氧乙烷气体、低温等离子体等方法完全清除器械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芽孢等各种微生物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方式要符合一定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相关要求,并借助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卡等方式进行灭菌效果证明。
灭菌后的器械要在灭菌合格的条件下进行包装与保存,并标记灭菌日期和有效期。过期的器械即使没有使用也要重新灭菌以保证器械使用时仍然处于无菌状态。
这一整套处理流程,构成了医院器械“脏”到“净”的技术路径,其科学性和规范性决定了医疗操作的安全基础。
四、结语
医院器械的“脏”与“净”不是看的,它是专业的划分,是以控制微生物为基础来划分的一个概念,这个划分,是从区域化到技术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更加科学和严密。相信清楚了这些流程,对医疗系统的感染控制有了信任,对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有了认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