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护理融入公卫管理,降压更有效
高血压又被称为“血压高”,高血压在现阶段是全世界最普遍的慢性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患病率逐年上升,给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造成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将高血压的护理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当中,是能够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一、高血压的危害与控制现状
高血压指体内动脉持续性血压上升,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长期的高血压会造成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乃至死亡。据统计,高血压已经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居心血管疾病死因的首位。由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虽然高血压疾病危害人群的知识普及,但是控制率依旧不高,国内国外已经指出其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高,其原因包括对疾病认识程度低、依从性差、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缺少系统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因此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良好的治疗控制血压的情况,需要护理干预联合公共卫生管理。
二、高血压护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作用
健康管理即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行为指导、患病风险的分析及患者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护理。因此,开展公共健康服务管理,可以在源头处对高血压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产生起到防患作用,并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
第一,从公共卫生角度,侧重对疾病的群体性预防、对健康的促进,借助社区、家庭、医疗机构构成一个庞大网络,护理工作者在其中,既是健康教育者、又是血压监测者、生活干预者。第二,高血压护理体现个性化干预,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适当的生活指导,比如低盐饮食、适量体育运动、杜绝烟酒、放轻松等,有效规避血压波动,维持稳定。第三,心理护理及情绪护理,可舒缓病人的情绪及抑郁心理,提高治疗配合度。病人心境与血压息息相关,有确切的护理能强化其身心健康。
三、高血压护理融入公卫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是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利用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健康咨询等方式让居民知道高血压的危害和如何预防,有利于建立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护士架起联系“桥梁”,及时发现危险人群,指导血压监测。
二是完善血压监测体系。公共卫生管理倡导“定期监测、动态管理”,鼓励患者在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多场所测量血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护理人员协助解读监测数据,指导调整生活及治疗方案。
三是个人化的护理干预。护士结合患者的习惯、文化及疾病状况,为其拟定个体化的健康计划,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并及时调整干预计划,同时注重患者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以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来提高降压效果。
四是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效能。远程健康管理系统可以使护士对患者血压动态和适时进行远程咨询指导,及时反馈对异常的处置,拉近医患沟通距离、进行精细化管理。
五是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高血压疾病涉及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个方面,可成立协同工作团队,进行资源整合,达到促进整体性护理的有效目的。
四、融合管理带来的降压效果及价值
将高血压护理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不仅提升了血压控制的科学性和持续性,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系统化的护理可以帮助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依从率,降低因服药不规范及生活不良习惯影响血压波动与复发的风险,多项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经护理管理后的血压控制率比其他患者高20%以上。
一体化管理增强了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了高血压严重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生命质量,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社区公共卫生视角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城乡和地区性健康差距,借助社区格化管理模式给予弱势人群连续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宏观上,较好的高血压护理及公共卫生管理可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五、结语
相信未来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高血压健康维护管理和人群公共卫生管理相结合的高血压系统,这将会对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全民健康带来极大帮助。每位高血压患者、每位家属和每一位医护、每名公卫人员都能共同关注高血压、关注患者血压控制、参与高血压健康维护,让每位高血压患者都感受到“高血压降得更有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