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不止,大便常规帮你找“元凶”
腹泻是比较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病症,患病人群并不少见,不同程度的人群都易患腹泻。如果腹泻症状比较频繁严重,持续时间比较长,则可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脱水和水电解质不平衡,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必须寻找腹泻产生的病因病机,而大便常规检查作为较为简单、经济且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快速、直接地确定病因病机,为针对性治疗提供帮助。
一、腹泻的常见原因及其危害
腹泻指的是每日排便次数超过正常且粪便性状稀薄或者带有水样,其病程及病变程度和病因有关。引起腹泻的原因众多,以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为主。感染性腹泻是由致病细菌、病毒、寄生虫导致的,例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轮状病毒等,大多急性起病,并伴随高热及腹痛,治疗延误可致严重失水及败血症。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药物影响及食物不耐受等,发病缓慢且病程较长,慢性或反复性发病,易造成诊断困难。久泻会造成患者体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且易对儿童及老年人造成危害,因此必须及时查明病发原因并合理施治。
二、大便常规检查:腹泻诊断的“黄金法宝”
大便常规是一项简便迅速、费用低廉的肠道评估检查,应用于腹泻病人就诊后的初步检查,通过目检粪便色泽、形态、气味等初步评估肠道功能状况,绿色或黄色提示肠道蠕动过快,黑便或血便提示消化道出血,泡沫状提示脂肪泻,化验大便潜血检查可提示隐匿性出血,可见炎症或肿瘤等问题,显微镜下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虫卵、细菌等可进一步判断白细胞及红细胞提示感染和炎症,虫卵可明确寄生虫感染,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结果,大便常规可辨别腹泻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大便常规如何帮助找出腹泻“元凶”
腹泻的病因多样,临床上仅凭症状很难准确判断病因。此时,大便常规检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
经检查粪便发现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指导是否出现肠道炎症,感染性腹泻会出现大量白细胞,尤其是细菌,病毒则较少。还能够依据粪便培养等进一步检查判断致病菌。
2.识别寄生虫感染
部分腹泻患者可能是由于寄生虫引起,如肠道阿米巴、蛲虫、钩虫等。粪便镜检能够直接观察寄生虫卵、幼虫或成虫,快速明确诊断,及时用药驱虫。
3.发现隐匿性肠道出血
一些慢性的腹泻且伴发肠黏膜损害者可以有隐血的存在,这可能是肉眼观察无法发现的,粪便潜血试验可以发现,提示有炎症性肠病、肠息肉,甚至存在肠癌的可能性。
4.辅助诊断肠道功能异常
通过观察脂肪滴、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能够提示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帮助诊断乳糖不耐受、胰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四、合理利用大便常规,提升腹泻治疗效果
大便常规虽然简单,但正确采集和合理解读至关重要。以下几点有助于患者和医生更好利用这一检查:
1.正确采集标本
采集中应注意粪便被污染,宜选取新鲜粪便放入干净容器内,立即送检。若含水较多或粪便稀薄,会造成检查结果不准确。
2.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
根据患者的大便常规结果应当综合患者具体表现和相关生活习惯(包括吃生冷海鲜、出行、相关疾病史)等因素考虑,如出现生冷海鲜后再出现的大便不调现象,主要考虑肠道寄生虫、细菌等方面。
3.配合其他辅助检查
在必要时,应联合粪便培养、病毒核酸检测、血液检查及肠镜检查等,全面评估腹泻原因。
4.遵医嘱科学治疗
腹泻病因明确后,针对感染性腹泻及时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寄生虫感染则给予驱虫药,炎症性肠病需用抗炎及免疫调节药物。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耐药风险。
5.重视预防和日常护理
预防腹泻的根本方法就是合理饮食、讲究个人卫生、不吃生或未煮熟的食物。腹泻的儿童、老年人应及时补水,以防脱水。
五、结语
腹泻是一种常见病,但久泻不愈切不可掉以轻心。大便常规是腹泻诊断的第一道防线,它能正确、快速地帮助我们找到病因,为指导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大便常规对患者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腹泻的患者们切不可再盲目用药,而应通过科学的检查,合理的诊断,让大便常规帮你找出那个“元凶”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