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预防疾病: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

2025-07-17 11:42:44 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碧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传染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防控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传染病防控知识,介绍一些预防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这些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以及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传播,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根据其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染病可大致分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以及经皮肤、黏膜等体表途径传播几大类。呼吸道传播如流感、新冠肺炎等,通常通过飞沫或气溶胶在人群中迅速传播;消化道传播则以饮食、饮水为主要媒介,如霍乱、甲型肝炎等;血液传播多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或母婴传播,例如乙肝、艾滋病等;而体表传播如疥疮、癣类疾病,多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生活用品传播。传染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还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流行,甚至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传染病的传播环节

  传染病的传播需要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例如,流感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狂犬病的犬类等。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进入易感人群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比如,流感通过飞沫传播,甲肝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手足口病通过接触传播,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足够免疫力,容易被病原体“攻破”的人群。易感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特异性免疫力缺乏、年龄因素、基础疾病、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婴幼儿、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者都属于易感人群。

  三、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如下:

  (一)控制传染源

  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扩散。如在流感季节,发现流感患者应尽快隔离,避免其在人群中传播病毒。

  2.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对于动物传染源,要加强动物检疫、免疫接种、控制或扑杀病畜等。比如对感染禽流感的家禽,要及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与密切接触者管理:开展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养成戴口罩、勤通风、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的习惯,在流感、新冠等流行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2.消化道传播: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要把好“病从口入”关,饮用经过消毒的安全水源,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餐具定期消毒,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3.接触传播:预防接触传播疾病,要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对公共场所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定期消毒。

  4.虫媒传播:登革热、疟疾、乙脑等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应加强环境整治,清除蚊虫孳生地,如花盆底盘积水、废旧轮胎、瓶罐等积水容器。

  5.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预防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疾病,要杜绝非法输血和共用针具,对孕妇进行相关筛查并采取阻断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可提高人群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2.增强免疫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3.药物预防: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预防等措施。如在流感季节,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流感药物进行预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