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后加速康复:日常护理的小秘密
手术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恢复速度和效果。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逐渐普及,加速康复护理已成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采用已被循证医学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以下这份日常护理的小秘密,涵盖外科术后康复的关键要点,值得患者和家属收藏。
一、早期活动
很多人认为“手术后要绝对卧床”,其实这一做法并不科学,只有蛛网膜下隙麻醉术后病人,为了防止脑脊液外漏导致头痛才采取此预防措施,术后早期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加速胃肠功能恢复,但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术后当天:术后病人安返回病房后,可立即给予四肢的被动活动,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可给予斜坡卧位或半卧位,并鼓励病人在床上自主活动,踝泵运动。
术后1-3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到大,不仅有助于促进病人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腹痛症状,使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提前,还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1周内:根据体力逐步增加活动量。普通腹部手术患者可在病房内散步,每次10-15分钟;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患者需借助助行器,按康复师指导练习步态,避免关节脱位。
二、饮食管理
有研究表,早期恢复饮食可以减少腹部手术后的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并不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口。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以降低高分解代谢。
术后当天:病人麻醉清醒6小时后可少量饮水。直肠或盆腔手术病人术后4小时即可开始进流食。
术后1-2天:结肠及胃切除术后1天开始进水、进食,并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逐步增加摄入量;其他疾病术后如小肠可恢复正常蠕动功能,可进普食。
术后3-7天(营养补充期):重点补充三类营养素:
优质蛋白:鸡蛋、鱼肉、瘦肉、豆腐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如每天1个鸡蛋+100g瘦肉);
膳食纤维:芹菜、菠菜、苹果(带皮)、燕麦,预防卧床导致的便秘;
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西兰花,增强免疫力,帮助胶原蛋白合成。
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辛辣(如辣椒、大蒜)和易胀气食物(豆类、洋葱)。
特殊人群调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主食量,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杂粮粥);肾病患者需遵医嘱限制蛋白质摄入;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弱,可将食物打碎成泥状食用。
三、疼痛管理
“忍痛”比“用药”更危险,术后疼痛是身体的预警,但强忍疼痛会导致失眠、焦虑,甚至影响胃肠功能和活动意愿。科学止痛要做到:
主动沟通:告诉医生疼痛程度(如“静息时不痛,活动时像针扎”),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口服或静脉止痛药(如非甾体类药物),合理使用不会成瘾。
辅助止痛法:疼痛较轻时,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看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避免误区:别等到“疼得受不了”才用药,按时服药能更有效地控制疼痛;也不要因担心“副作用”擅自停药,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剂量。
四、心理与睡眠
术后焦虑、失眠很常见,却会悄悄拖延恢复:
心理调节:家属多陪伴聊天,帮患者记录康复进展(如“今天能自己走10步了”),增强信心;若反复想“恢复不好怎么办”,可向医生咨询康复周期,减少未知恐惧。
改善睡眠:白天别睡太久(每次naps不超过1小时);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可用温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环境保持安静、昏暗,必要时请医生开短期助眠药(如唑吡坦)。
五、出院后
出院不代表康复结束,这些细节要牢记:
按医嘱服药,尤其是抗凝药、止痛药,不可擅自停药;
活动量逐步增加,如术后2周可散步15-20分钟,3周后尝试上下楼梯(每次1-2层),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
定期复查,如腹部手术1个月后查血常规、腹部超声,骨科手术3个月后查X线,及时发现问题;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裂开、排便异常(如黑便、血便),立即就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