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内瘘摸起来“不震颤”?教你30秒自查是否“堵了”

2025-07-21 13:41:08 百色市人民医院 黄文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临床数据显示,内瘘堵塞占透析急性并发症的30%,且每延误1小时处理,再通成功率下降12%。当你突然发现内瘘处震颤减弱或消失,千万别抱有“等等看”的侥幸心理——掌握科学自查方法,能为抢救黄金6小时争取宝贵时间。

  一、认识内瘘: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的血管通路,利用动脉高压使静脉血管扩张增厚,形成可反复穿刺的“人工血管”,正常运行时应具备三个特征:

  震颤感:触诊内瘘血管可感知持续震颤(类似猫打呼噜的震动感),这是动脉血流冲击静脉血管的标志;

  血管杂音:用听诊器可听到“呼呼”的血流声(即血管杂音),提示通路通畅;

  充盈度:内瘘侧手臂自然下垂时,血管呈蚯蚓状充盈,按压后快速回弹。

  二、30秒自查法:3步判断内瘘是否通畅

  第一步:视诊(10秒)

  观察内容:

  内瘘血管表面是否有正常的充盈鼓起(非穿刺部位),血管直径应≥5mm;

  触摸穿刺点上方5cm处血管,按压后是否能迅速回弹(回弹时间<2秒为正常);

  第二步:触诊(10秒)

  操作要点:

  震颤检查: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放于吻合口(通常在前臂内侧肘部下方2-3cm)及血管走行区,感知有无持续震动感。正常震颤应从吻合口向静脉端传导,强度随距离减弱但不会消失;

  搏动检查:触摸吻合口附近动脉端,正常可感知较强的动脉搏动,若搏动增强且震颤减弱,可能是血管狭窄导致的“湍流”;

  温度对比:用手背轻贴内瘘侧与对侧手臂同一部位,温差>1℃提示血流异常。

  分级判断:

  震颤减弱:震动感变弱但未消失,可能是轻度狭窄或血流量下降(正常血流量应>500ml/min);

  震颤消失:完全无震动感,伴血管瘪陷,高度怀疑血栓形成;

  第三步:听诊(10秒)

  操作方法:

  使用医用听诊器,先听吻合口,再沿血管走向听诊。正常杂音为连续的“嗡鸣”声,音调高低反映血流速度。

  异常表现:

  杂音变调:从连续嗡鸣变为“吱吱”的高调音,提示血管局部狭窄(狭窄处血流速度>200cm/s会产生湍流);

  杂音消失:完全听不到血流声,结合触诊无震颤,可确诊通路堵塞;

  单期杂音:仅收缩期听到杂音(正常为双期),可能是静脉端狭窄或血栓形成。

  三、这些误区正在耽误你的抢救时间

  误区1:“刚做完透析,内瘘震颤弱是正常的”

  透析结束后,由于血容量减少,震颤可能轻微减弱,但30分钟内会逐渐恢复。若4小时后仍触不到震颤,或透析时静脉压持续>200mmHg(正常<150mmHg),需立即排查。

  误区2:“热敷一下,震颤就会回来”

  热敷仅对早期轻度血栓(<6小时)可能有效,但盲目热敷可能掩盖病情。正确做法是:先完成30秒自查,确认堵塞后再热敷(40℃左右,每次15分钟,每小时1次),同时立即联系血透中心。

  四、紧急处理:分秒必争的“黄金6小时”

  一旦通过自查怀疑内瘘堵塞,按以下步骤处理: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内瘘侧手臂自然下垂,避免提重物或弯曲(减少血流阻力);

  初步干预:

  非穿刺部位可轻轻按摩血管(从吻合口向静脉端单向按摩,力度以皮肤泛红为宜);

  用握力球反复捏放(每次10秒,间隔5秒,促进残余血流冲击血栓);

  快速就医:

  拨打血透中心电话,告知“内瘘震颤消失/减弱,考虑血栓形成”;

  优先选择有血管通路专科的医院,6小时内可尝试经皮血管内溶栓(成功率60%-70%),超过12小时可能需手术重建。

  警惕!这些情况必须立刻急诊:

  内瘘侧手指发白、冰凉、麻木(提示肢体缺血);

  吻合口处突发剧烈疼痛伴局部红肿(可能合并感染性血栓);

  同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警惕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五、结语

  内瘘的日常自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保障透析安全的关键防线。通过每天30秒的“视触听”三步法,能及时捕捉到血流量下降、血管狭窄、早期血栓等危险信号。记住:震颤的强弱变化、杂音的音调高低、血管的充盈状态,都是内瘘在向你“呼救”,建立科学的自查习惯,配合定期的超声检查(建议每3个月做1次内瘘血管彩超,监测狭窄程度及血流量),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堵塞风险,让这条“生命线”始终畅通无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