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校园常见传染病,别等流行了才知道

2025-07-23 09:13:45 桂林学院 吴巧清

  在每年春秋季的交替时期,学生、家长和老师最担心的一件事,莫过于——校园又暴发了传染病。一个班级咳嗽的咳嗽、发烧的发烧,短短几天就蔓延到了整个年级甚至全校。有的家长感慨:“明明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这么多人病倒了?”其实,这正是传染病的“狡猾”之处——它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悄然袭来。

  校园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并非偶然,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而是“知道得太晚”。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特点、传播方式和应对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谁是“常客”?——校园高发传染病简析

  1.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每年秋冬季准时报到,是最容易在学校大范围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症状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由于病毒类型多变,很多学生即使得过一次,下一季仍然可能被感染。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一个班里只要有1个学生打喷嚏没遮好,很快就可能传染多人。

  2.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 甲肝常因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感染。感染者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有时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校内如有饮用水、食物卫生不达标,或共用餐具、洗手不洁,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3.肺结核 病原体为结核杆菌,临床表现为持续咳嗽2周以上、咳痰、乏力、低热、盗汗。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尤其是在封闭不通风场所传播较快。要做好入学体检,尤其是胸片筛查,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保持寝室通风、避免长时间封闭空间聚集。

  4.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常常让人“吐到虚脱”。它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在校园暴发,后果堪忧。

  传播途径: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污染物。一个午餐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全班中招。

  5.结膜炎(红眼病) 虽然听起来没那么吓人,但红眼病的传染性也不容小觑。患病学生会出现眼红、刺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揉眼后接触门把手等。

  二、为何频频“中招”?——校园易感染因素剖析

  1.集中性强、空间密闭 教室、宿舍、食堂等空间密闭、人员密集,一旦有病原体存在,传播几率大大增加。

  2.防护意识薄弱 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防病意识,如不常洗手、打喷嚏不遮掩、用手揉眼等不良习惯,让病菌有机可乘。

  3.疾病报告不及时 部分大学生或学校对“早期症状”不敏感,认为只是小感冒或“小毛病”,没有及时隔离或就医,错过了防控黄金期。

  4.免疫力差异 一些学生体质较弱,或未按时接种疫苗,使得其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不足,增加了易感人群比例。

  三、防患未然才是关键——科学防控措施指南

  1.提升防护意识,从校园科普做起 高校可利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例如“科学佩戴口罩”“宿舍卫生管理小贴士”“你了解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吗?”等主题,增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和防控意识。

  2.主动监测身体状况,别硬扛 大学生常因学业或活动忽视身体异常,应养成每日自我监测体温和症状的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及时就诊并报告辅导员或班主任,避免带病上课、上自习。

  3.疫苗别忽视,关键时刻能保命 流感、水痘、乙肝等疫苗都对大学阶段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高校可组织集中接种服务,学生也应主动了解并按需接种,构筑起自己的“免疫防线”。

  4.宿舍卫生不将就,公共区域要清洁 寝室、图书馆、自习室等高频活动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定期打扫。门把手、水壶盖、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要定期消毒,宿舍内务要“常清常新”,不让细菌病毒有机可乘。

  四、总结

  传染病从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总是在人们警惕性下降的时候悄然扩散。校园作为一个高度聚集、人员互动频繁的环境,更需要我们对传染病有清晰的认知和科学的应对。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之举,而应成为校园管理的“必修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从细节抓起,就能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让校园不再成为传染病的“高发地”,而是呵护成长的温暖港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