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血管里的“塞子”有多危险?
血管里的“塞子”有多可怕?肺栓塞这个隐形杀手,可能藏在久坐的午后、术后的病床,甚至长途旅行的座椅上。它像悄然堵塞的交通要道,轻则胸闷胸痛,重则瞬间致命,却常因症状“伪装”而被忽视。
一、身体里的“交通堵塞”:什么是肺栓塞?
想象一下,我们的血管就像城市里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血液在其中日夜奔流,输送氧气和营养。但如果突然有个“不明物体”卡在关键路段,整个交通系统就可能瞬间瘫痪——这就是肺栓塞的本质。
肺栓塞中的“塞子”,医学上称为“栓子”,最常见的是血栓,就像血管里凝结的“血块疙瘩”。这些血栓通常并非直接在肺部形成,而是“长途跋涉”的“外来客”:约90%的血栓源自腿部深静脉,当人长期卧床、久坐时,血液流动变慢,血栓便悄悄滋生。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一路向上,最终卡在肺动脉的分支里,把血管堵得严严实实。这种“堵塞”的后果堪称“连锁反应”:肺部无法正常完成气体交换,身体缺氧;心脏为了冲破阻塞,不得不加倍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更严重的是,如果主肺动脉被完全堵塞,就会像掐住了人体的“氧气通道”,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致命。
二、狡猾的“隐形杀手”:这些症状要警惕
1.突发胸痛:这种疼痛往往很尖锐,深呼吸时会加重,就像有人在胸口扎了一针。与心脏病不同,肺栓塞的胸痛很少表现为“压榨感”,更多是随呼吸变化的刺痛。
2.莫名呼吸困难:患者会突然感觉“气不够用”,即使安静躺着也像刚跑完百米冲刺,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更明显。这是因为肺部血流受阻,氧气交换效率骤降,身体在发出“缺氧警报”。
3.单侧腿肿+疼痛:既然血栓多来自腿部,那腿部必然会有“信号”。如果一条腿突然变粗、按压时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发紫,很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在“作祟”,此时要高度警惕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4.“诡异”的咳嗽:少数患者会出现干咳,甚至咳出血丝痰,这是肺部缺血、局部肺泡受损的表现。
更危险的是“无症状型”肺栓塞,约20%的患者完全没有不适,却可能在某次轻微活动后突然发病。
三、哪些人容易被“塞子”盯上?
1.“久坐族”和“卧床党”:办公室白领、长途司机、沉迷游戏的“宅男宅女”,如果连续几小时不活动,腿部静脉血流就会像淤塞的河流,血栓自然容易形成。有研究显示,久坐4小时以上,血栓风险会增加2倍。
2.术后或大病初愈者:手术中麻醉会让血管扩张、血流减慢,术后卧床又减少了活动,血栓便趁机“作乱”。尤其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1个月内都是肺栓塞的高发期。
3.“特殊时期”的女性:怀孕时子宫压迫下肢静脉,加上体内激素变化让血液更容易凝固,使孕妇成为肺栓塞的“重点目标”;长期服用避孕药或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也会因激素影响增加血栓风险。
4.慢性病患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疾病,要么会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要么会损伤血管内皮,就像给血栓形成“添柴加火”。比如肺癌患者,血栓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
四、从“致命威胁”到“可控疾病”:如何应对?
1.急性期:快速打通“阻塞通道”
医生会根据病情使用抗凝药物,就像给血液“松松土”,防止血栓变大,同时让身体自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对于危及生命的大面积栓塞,可能需要“溶栓治疗”,用药物直接“溶解”血栓,就像给堵塞的管道“通淤”;极端情况下还会进行手术,通过导管把血栓直接取出来。
2.恢复期:严防“塞子”卷土重来
治疗后并非一劳永逸,约30%的患者会复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同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习惯:久坐时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勾脚动作促进腿部血流;卧床时可以垫高双腿,让血液“顺流而下”;多喝水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防线”
对于术后患者,医生会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像“按摩”一样促进腿部血液流动;长期卧床者可以每天做“踝泵运动”(勾脚、伸脚反复交替),简单有效;长途旅行时,别一直刷手机,多走动、多喝水,让血管保持“畅通状态”。
别让一个小小的“塞子”,挡住生命的阳光——从今天起,善待你的血管,就是善待自己的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