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特殊人群静脉采血的注意事项

2025-07-25 08:59:25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门诊 彭阿芬

  静脉采血是临床诊断、治疗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血液样本检测可反映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但对于特殊人群而言,由于生理结构、疾病状态或行为特点的差异,静脉采血的难度显著增加,且易出现穿刺失败、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掌握特殊人群静脉采血的注意事项,既能提高采血成功率,也能减少患者痛苦与不良事件发生,对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婴幼儿

  婴幼儿血管细、配合度低,采血前需做好充分准备。采血部位优先选择头皮浅静脉、手背或足背静脉,避免选择靠近关节或不易固定的部位。操作前需由家属协助固定婴幼儿肢体,使用合适规格的针头,一般选择24-26G针头以减少疼痛刺激。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婴幼儿反应,如出现剧烈哭闹、面色苍白等情况应暂停操作。采血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由家属用指腹垂直按压,避免揉搓,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二、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出现穿刺失败或出血不止。采血前需评估血管条件,优先选择较直、弹性稍好的前臂肘前区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穿刺时动作应轻柔缓慢,见回血后固定针头,避免过度移动。采血后延长按压时间至10-15分钟,对于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患者,需适当增加按压力度和时间,确认无出血后再离开。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慌等低血糖或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必要时让患者平卧休息后再采血。

  三、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静脉位置较深,可视度和触诊难度大。采血前可通过触摸血管走向和弹性,确定穿刺点和进针角度,一般进针角度需增大至30-45度。必要时可借助止血带反复绑扎放松,促进静脉充盈,但绑扎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穿刺时缓慢进针,感受突破血管壁的落空感,避免因血管过深导致穿刺过深或过浅。采血后需确认穿刺点位置,确保按压准确,按压时间不少于10分钟,防止皮下出血形成血肿。

  四、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佳,且伤口愈合较慢。采血前需确认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避免在低血糖状态下采血。选择血管时优先考虑上肢较大静脉,避免在水肿部位采血。穿刺后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采血后按压至完全止血,告知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对于长期采血的糖尿病患者,应指导其交替选择采血部位,保护血管资源。

  五、血液病患者

  血液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采血后出血风险高。采血前需查阅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评估出血风险。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粗直的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采血后采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按压时间根据凝血功能情况延长至15-30分钟,必要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出血情况,采血后嘱咐患者避免穿刺部位受力,24小时内不沾水,如出现皮下大片淤血或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

  六、特殊体位人群

  长期卧床、偏瘫或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需在特殊体位下采血,需通过体位调整保障静脉血流顺畅。卧床患者可将穿刺侧肢体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充盈,避免因体位过低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偏瘫患者优先选择健侧肢体采血,若需在患侧采血,需评估肢体血液循环情况,避免选择存在水肿或感觉障碍的部位。

  对于无法平卧的患者(如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可采取半坐卧位,穿刺侧手臂自然放置于高于心脏水平的支架上,减少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穿刺后渗血。采血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变化,避免因体位不适引发胸闷、头晕等症状。采血后指导患者保持穿刺侧肢体放松3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影响止血效果。

  七、结语

  特殊人群静脉采血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制定个性化采血方案,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重细节把控,降低采血风险。同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提高患者配合度,确保采血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