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结肠息肉:肠道里冒出来的“小肉疙瘩”,中西医怎么对付它?

2025-07-25 08:58:39 大新县中医医院 梁世敏

  肠道里长出的不速之客,被称为结肠息肉的小肉疙瘩,虽然多数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有些可能会变成大麻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藏在肠道里的隐患,看看中西医都有哪些应对妙招。

  一、认识结肠息肉:肠道里的“定时炸弹”

  结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就像肠道内壁长出的小肉疙瘩。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医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这些看似无害的息肉演变而来。这就好比一颗颗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

  这些息肉有的像蘑菇一样带着细长的蒂,有的则像贴在内壁上的小斑块。它们可能单个出现,也可能成群结队。最让人担心的是,在它们变成问题之前,往往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症状。有些人可能会偶然发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改变,或者腹部隐隐作痛,但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忽视。

  二、西医治疗:精准打击,科学管理

  现代医学对付结肠息肉有着一套成熟的作战方案,主要分为治疗和术后管理两个阶段。

  1.精准治疗:三种常用“武器”

  电灼疗法像是给息肉做微创手术。医生通过结肠镜找到息肉后,用一个带电的套扎圈套住息肉的根部,像剪断气球绳一样将其切除并同时止血。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位置较高、带蒂的息肉。术后需要禁食一天,让肠道好好休息。

  注射疗法则像是给息肉“打针”。针对那些扁平的、没有蒂的息肉,医生会在其根部注射一种特殊的硬化剂,让息肉慢慢萎缩脱落。这种方法常用于位置较低的息肉,术后要注意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感染。

  对于体积较大或疑似癌变的息肉,就需要手术切除了,确保彻底清除隐患。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就像安装了一个“监控系统”,随时观察是否有新的“入侵者”。

  2.术后管理:长期驻防

  清除息肉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理同样关键。医生会根据息肉的性质制定复查计划:低中风险的患者需要1-3年复查一次,而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3-6个月就要检查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息肉就像顽固的杂草,清除后仍有可能重新长出来。因此,除了定期检查,还需要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降低复发风险。

  三、中医调理:标本兼治,防患未然

  中医对肠息肉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医将这类问题归为肠覃、肠癖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下注、痰瘀凝结密切相关。

  1.外治法:直达病灶

  中医的外治法就像给肠道做局部护理。对于直肠息肉脱出伴渗血的情况,常用蔷参、蛇床子、黄柏等中药煎汤坐浴,既能收敛止血,又能消炎杀菌。

  中药灌肠则是一种更直接的干预方式。将乌梅、红藤、败酱草等具有化瘀散结功效的中药煎液,通过灌肠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

  2.内治法:调理根本

  中医内治讲究辨证施治,经典方剂济生乌梅丸就是代表之一。方中乌梅酸收敛伏,僵蚕化痰散结,二者协同作用,专门清理肠道里的异常增生物。

  对于脾虚体质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健脾祛湿的药物。这就像改善肠道“土壤”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息肉再生的机会。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帮助化解已经形成的瘀结。

  四、预防之道:中西医结合护肠道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让消化系统能够规律运作。戒烟限酒、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全谷物和新鲜蔬果的比例,这些都是在为肠道创造健康的环境。适量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久坐带来的淤滞。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就像每天给肠道做大扫除,不让废物在体内停留过久。

  2.情绪管理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脾胃功能。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压力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因此,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也是在保护我们的肠道健康。

  3.定期筛查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查,有家族史的人更应提前到40岁开始筛查。这就像给肠道做体检,能够早期发现问题。

  面对结肠息肉这个潜在的健康杀手,中西医各有所长。将二者优势结合,既能及时处理问题,又能改善体质,降低复发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