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肝素后的自我护理
肝素(尤其是低分子肝素)是孕期预防血栓、辅助生殖中改善血流的常用药物,需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由于长期注射可能引发瘀青、硬结等局部反应,甚至存在出血风险,掌握科学的自我护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下从注射技巧、局部护理、风险监测等方面展开详细指导。
一、注射前准备
1.药物储存与核对
①正确储存:低分子肝素通常需冷藏(2-8℃)保存,使用前提前30分钟取出,待药液恢复至室温(避免直接加热),减少注射时的刺激感。
②核对信息:每次注射前检查药品名称、有效期、剂量,避免用错药物。
③注射工具准备:使用预充式注射器(无需排气,针头细且锋利,可减少疼痛)。
2.注射部位选择
①首选腹部:腹部皮下脂肪丰富、血运好、药物吸收快,且操作方便。注射范围为脐周2cm以外(避开脐周敏感区),左右交替、上下轮换(孕中晚期可选择脐周两侧稍上方,避免刺激子宫引发宫缩),每次注射点间距至少2cm,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注射。
②备选部位:大腿外侧中段(避开膝关节上下10cm范围),此处脂肪层较厚,但活动时易摩擦,可能增加疼痛和瘀青风险。
③禁忌区域:避开皮肤破损、瘀青、硬结、瘢痕处,以及腰带、内裤边缘等易受摩擦的部位。
二、注射中操作
1.规范注射步骤
①皮肤消毒:用75%酒精棉签以注射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5cm范围,待酒精完全挥发(约30秒)后再注射,避免酒精带入皮下引发刺激。
②捏皮与进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形成褶皱(避免捏起肌肉),针头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进针深度为针头长度的1/2-2/3),减少皮肤牵拉带来的疼痛。
③推药与拔针:推注药物时速度缓慢均匀(约10秒推完),让药液充分扩散;拔针时保持捏皮状态,避免针头带出皮肤时损伤毛细血管,拔针后松开皮肤。
2.关键细节
①不排气:预充式注射器针头处的少量空气无需排出(空气量极少,不会形成气栓),可避免排气时药液外溢刺激皮肤。
②不揉按:注射后切勿揉按或热敷注射部位,揉按会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加重瘀青;若有少量渗血,用干棉签轻压3-5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为宜)。
三、注射后护理
1.常见局部反应的处理
①瘀青:注射后24小时内若出现瘀青,可冷敷(用冰袋裹毛巾敷1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收缩血管减少出血;24小时后改为热敷(40℃毛巾敷15分钟,每天2次),促进瘀血吸收。
②硬结:长期注射后若局部出现硬结,可用新鲜土豆片外敷(切片0.2cm厚,敷20分钟,每天1-2次),利用土豆中的淀粉成分消肿散结。
③疼痛:注射后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若持续疼痛或伴红肿,可能是局部感染,需及时就医。
2.日常保护
①注射后2小时内避免注射部位接触水(如洗澡、游泳)保持皮肤干燥;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注射部位。
②若注射部位在腹部,避免弯腰、收腹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减少药液扩散时的不适感。
四、全身风险监测
1.出血风险的识别
①局部出血:注射部位瘀青范围扩大(超过5cm)、持续渗血不止;
②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刷牙时明显)、鼻出血(频繁且不易止住)、呕血(咖啡渣样)、黑便(柏油样)、血尿(洗肉水样);
③其他: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点、瘀斑,或注射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非孕期)。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停药并就医,由医生调整剂量。
2.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
少数人可能对肝素成分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皮疹、瘙痒、红肿,或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若出现局部过敏,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若伴全身症状,立即就医。
五、生活习惯配合
1.饮食调整:无需刻意“忌口”,但避免过量食用活血化瘀食物(如阿胶、红糖),以防加重出血;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保持血容量充足,减少血液浓缩。
2.活动管理: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但适度轻活动(如散步、瑜伽)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
皮下注射肝素的自我护理核心是“细节把控”——从部位轮换到进针角度,从出血监测到饮食配合,每一步都影响着用药安全与效果。多数人通过规范护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无需过度焦虑。科学护理与密切沟通,是长期用药的安全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