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从“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说起:医院如何用流程管理缩短候诊时间?

2025-07-25 09:33:25 北海市中医医院 蔡卓冶

  “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是许多患者就医时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流程设计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不足等多重问题。如何通过流程管理优化就医体验,缩短候诊时间,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候诊时间长:表象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1.流程碎片化:患者像“无头苍蝇”

  传统就医流程通常分为挂号、分诊、候诊、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多个环节,且各环节分散在不同科室或楼层。患者需反复排队、往返奔波,导致时间浪费在无效移动中。

  2.资源错配:医生“忙闲不均”

  医院常出现“专家号抢空、普通号闲置”或“上午人满为患、下午门可罗雀”的现象。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患者长时间等待,而另一部分资源却被闲置。此外,检查设备(如CT、B超)的调度缺乏统筹,也容易形成“设备排队”的瓶颈。

  3.信息孤岛:数据不通阻碍效率

  挂号系统、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缴费平台等模块若未打通,患者需多次重复提供信息,医生也需手动核对数据,进一步拖慢流程。

  二、流程管理:破解候诊难题的“钥匙”

  流程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标准化、优化和自动化,消除流程中的浪费环节,提升整体效率。

  1.流程再造:从“串联”到“并联”

  传统就医流程是线性串联的,而优化后的流程可通过并行处理减少等待。

  预分诊制度:患者挂号时即完成基础信息采集和初步症状评估,系统自动推荐科室并分配优先级,避免“挂错号”导致的二次排队。

  检查前置:对需空腹检查的患者,提前开具检验单并预约时间,患者可在就诊前完成检查,就诊时医生直接查看结果,缩短单次就诊时间。

  “一站式”服务:将挂号、缴费、取药等功能集成到自助终端或手机端,患者通过扫码即可完成操作,减少人工窗口排队。

  2.动态调度:用算法平衡资源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医院可实时监控各科室候诊人数、医生接诊速度、检查设备使用率等数据,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智能分诊:根据患者症状紧急程度、医生专长和当前负载,自动分配最合适的医生,避免“专家看小病”的资源浪费。

  弹性排班:分析历史就诊数据,预测每日高峰时段,增加临时诊室或调派医生支援,平衡供需。

  设备共享:建立全院检查设备调度平台,优先安排紧急患者,同时允许非紧急患者预约空闲时段,减少设备闲置。

  3.信息化升级:打破数据壁垒

  构建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各系统数据互通,可大幅减少重复操作。

  电子病历共享:医生可直接调取患者历史就诊记录、检查报告,避免重复问诊和检查。

  移动支付与电子发票:患者通过手机完成缴费,系统自动推送电子发票,省去窗口排队环节。

  远程诊疗:对复诊或慢性病患者,通过视频问诊开具处方,减少线下就诊频次。

  4.患者参与:优化流程需“以人为本”

  流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患者体验,因此需充分考虑患者行为习惯。

  清晰导诊:通过地标、电子屏、APP导航等功能,帮助患者快速找到目标科室,减少迷路时间。

  实时通知:通过短信或APP推送候诊进度、检查报告结果,让患者自主安排时间,避免“干等”。

  反馈机制:设置满意度评价和投诉通道,持续收集患者意见,迭代优化流程。

  三、挑战与未来:流程管理永无止境

  1.面临的挑战

  尽管流程管理已显著提升效率,但医院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投入成本:智能化系统建设需大量资金,中小医院可能难以承担。

  患者适应问题:部分老年患者对自助设备操作不熟悉,需保留人工服务通道。

  数据安全风险:医疗信息涉及隐私,系统升级需兼顾效率与安全。

  2.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5G、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医院流程管理将迈向更高阶段。

  物联网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提前预警病情变化。

  区块链存证:确保电子病历不可篡改,提升跨机构数据共享安全性。

  AI辅助诊断:医生可快速获取AI生成的诊断建议,缩短单次就诊时间。

  总之,缩短候诊时间不仅是流程管理的技术问题,更是医疗体系以人为本的体现,让有限的就诊时间聚焦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本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