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点”的大麻烦: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揭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影响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g。
一、NEC的典型症状:如何识别?
NEC的症状可分为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家长及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
1.胃肠道症状
腹胀: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先表现为胃潴留(胃内食物未及时排入肠道,导致上腹部膨隆),随后发展为全腹胀满,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呕吐:初期呕吐物为奶液,随后可能含胆汁(黄绿色)或咖啡渣样物(提示消化道出血)。
腹泻或血便:出现较晚,大便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严重者甚至直接排出鲜血。
2.全身症状
寒战、发热(体温>37.3℃)、哭闹不安。
喂养困难:吃奶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减少。
呼吸及循环异常:如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青紫,提示病情危重。
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二、为什么会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1.可预防的危险因素
感染:败血症、肠炎或其他严重感染时,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毒素可直接损伤黏膜,参与NEC的发病过程。
缺氧缺血:凡导致缺氧缺血性的疾病,如宫内缺氧、脐带绕颈、出生后窒息缺氧抢救等情况,可能导致肠壁缺氧缺血,从而引起肠黏膜损伤,导致发生NEC。
喂养不当:当配方奶浓度过高或奶量增加过多、过快时,可引起新生儿肠黏膜受损,细菌更易侵犯肠壁,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
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调:新生儿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可能会引起肠道的微生态紊乱、肠道内细菌的繁殖,造成肠管过度胀气,从而导致肠道黏膜损伤[3]。
输血:输血可能改变肠道内正常的血流运行,同时血液制品中的物质可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肠道黏膜。
2.难以预防的危险因素
早产:早产儿的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胃酸分泌少、消化能力弱。当早产儿出现喂养不当、感染、肠壁缺血等情况时,容易引起肠黏膜损伤,而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三、如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危急情况处理
当NEC患儿出现休克、肠穿孔等危急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以避免危及生命。首先,一旦怀疑NEC,需立即实施绝对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目的是让肠道充分休息,促进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其次,手术治疗是阻止病情持续恶化的关键手段,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剖腹探查术以明确病变范围,腹腔引流以减少腹腔感染风险,或对坏死、穿孔的肠段进行切除并吻合,必要时可能需行肠造瘘术以暂时转流肠内容物。此外,支持疗法对维持患儿生命至关重要,包括针对休克的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以稳定循环功能;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则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而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则需补充血小板,从而综合纠正患儿的病理生理紊乱,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2.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的应用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控制感染,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菌药物。
3.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在24-48小时内无效,且患儿出现少尿、低血压、难以纠正的酸碱失衡等严重症状,或腹部X线检查显示肠袢僵直固定、门静脉积气等特征性表现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肠道坏死的范围和程度,常见的手术包括腹腔引流以减少腹水量并辅助抗感染治疗,以及坏死或穿孔肠段的切除吻合术以去除病变组织改善症状。
4.机械通气与营养支持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儿,还需采取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同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提供必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待胃肠功能逐步恢复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过渡到经口喂养。
四、NEC的预后
1.遵医嘱定期复查。
2.观察患儿腹围、精神、活动量、大便颜色、量及频次等情况。
3.允许喂食后,要先试喂5%糖水,2-3次后,如果没有呕吐及腹胀,才可以改喂稀释的乳汁,最好喂母乳。
4.避免较大的力量接触腹部。腹胀时不要包尿布,不要让患儿趴着,防止碰压腹部。可以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
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致命性疾病,早期识别症状至关重要,一旦怀疑NEC,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