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重启生活,从护理开始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堵塞)和出血性脑卒中(血管破裂),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偏瘫、言语障碍、智力下降等症状。
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功能康复护理
1.语言功能康复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的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纱。发音模糊、口齿不清、口吃或者流口水,表情还可能异常,这让他们很害怕被取笑。于是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潜意识地去纠正,结果情绪一紧张,语言障碍反而更严重了,最后变得整天沉默,内心的抑郁也不断加深。这时候,语言康复训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我们和患者交谈的时候,要尽量吐字清晰、缓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回答问题。说他们关心的话题,这样能激起他们说话的愿望。当患者因为表达不顺利而不耐烦的时候,我们要去安慰并且教他们怎么回答,也可以通过写字、手势等身体语言来补充完整说话的内容。对于那些单音、音调不对、说话不连贯的患者,我们要去猜测他们的意思并澄清,让患者知道自己的话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反复的纠正,从而重建语言功能。
2.关节与肌肉康复
肢体活动有障碍的患者,整天的状态可能都是昏昏沉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会萎缩、变得颓废,还会营养不良,自卑的情绪也油然而生。当病情稳定后(脑梗死1周后、脑出血3周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就要赶紧开始了,这是为了防止关节失用性挛缩。首先是被动运动,一只手握住关节的近端,另一只手握住肢体远端,慢慢活动关节,一直到关节最大活动或者引起疼痛的程度。每天3-4次,每次的时间从短到长。当瘫痪肢体的肌肉力量开始恢复的时候,就可以指导主动运动了。像仰卧伸展、抬脚、大小关节的弯曲旋转,逐渐地坐起、站立、行走、蹲起等,再结合绳索、提升等动作,逐步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进一步训练像掌握、扭曲、扣纽扣、拿钥匙筷子、看书报等精细动作,提高生活技能。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针灸、理疗等,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让功能更快地恢复。
二、日常护理要点
1.排尿护理
对于插尿管的患者,每3-4个小时就要排一次小便,这是为了避免膀胱挛缩。而且尿管每周要更换1次,这样能预防尿路感染。而尿失禁的患者呢,要随时更换尿布,保持被褥的清洁干燥,每天还要清洁尿道口,防止感染。
2.排便护理
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每天晚上8点可以用开塞露或者按摩等方式来促进排便。还可以按摩腹部,让降结肠上端的内容物往下蠕动来协助排便。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帮助患者用手指挖出肛门内的粪块。规律的排便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是很有好处的,它能让身体的代谢更加顺畅,避免因为便秘等问题带来的身体不适。
3.预防压疮(褥疮)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一旦有破损就要及时干预。如果压疮严重的话,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像金因肽等。预防压疮的形成和发展,是让患者能舒适康复的重要保障,因为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会影响康复的进程。
4.预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和中风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中风病人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把患肢抬高15-30度,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平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肢的周径、皮肤颜色和温度的变化。在没有出血情况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科学的护理不仅能减少并发症,还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