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从用药规范开始
药品是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重要工具,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风险甚至危害生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对安全用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出现误服、滥用或不规范储存等问题。想要真正发挥药物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必须从用药规范做起,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到科学、安全、合理用药,保障个人与家庭的健康。
一、遵循医嘱:安全用药的第一步
安全用药的前提是严格遵医嘱行事。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患者都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判断或盲目跟风用药。许多患者一旦症状缓解,就私自停药或更改剂量,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例如,抗生素若未按疗程使用,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细菌,还可能引发耐药问题,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此外,每个人的体质、病情、药物敏感性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患者也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合。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需长期、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用法用量、禁忌症和可能的副作用。如遇不良反应或疗效不明显,应及时就医而非擅自调整。遵循医嘱不仅有助于提高疗效,还能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是确保药品安全使用的第一步,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合理配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不少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就涉及到“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不同药物在体内可能会互相影响,增强或削弱彼此的疗效,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阿司匹林与某些抗凝药物同时服用,会增加出血风险;部分降压药与感冒药联用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合理配药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成药、保健品及外用药,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可能的相互作用。同时,切勿轻信网络推荐或亲友经验,自行添加“辅助药”或“保健药”,这可能对已有治疗方案造成干扰。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需特别警惕多药联用风险,定期接受药物评估。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新的不适症状,应第一时间与医生沟通,查明是否与药物组合有关。
三、储存得当:避免药品变质和失效
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正确使用,还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许多药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严格要求,若储存不当可能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有害成分。常见的如胰岛素、某些眼药水、抗生素类药物等,需冷藏保存;而维生素类药物、高分子制剂则应避光、密封放置,防止氧化分解。多数药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放在厨房、浴室等潮湿环境中。药品应置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此外,药品包装袋和说明书应妥善保留,以便随时查阅用法和保质期。过期药品即便外观正常,也可能失效或变质,不能继续服用,需按规定处置,避免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或误用。部分特殊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应严格按照法规管理和保存。
四、提高意识:谨防误服与滥用
药品虽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若认识不足、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健康杀手”。误服和滥用是药品安全领域的两大风险。误服通常源于包装混乱、标签不清或储存方式不当,常发生在老年人、儿童或视力障碍者中。比如,将不同药物混放在一个药盒中,容易造成混淆,增加误服可能。滥用则包括超剂量服药、长期使用成瘾性药物、过度依赖非处方药等,常见于镇痛药、抗生素、安眠药等领域。某些人习惯“自行诊断”,头痛吃止痛片、咳嗽就用抗生素,结果反而延误病情或引起副作用。此外,一些保健品、减肥药和网络药物因宣传夸大,易被误信并长期服用,风险极大。
药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质量。规范用药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指导,也离不开每位患者的自律和认知。从遵医嘱、合理配药,到妥善储存、增强用药意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做到每一步都规范、安全,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让健康之路更稳、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