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药物、支架和搭桥如何科学选择?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它的治疗方法很多,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俗称“支架”)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那么,这三种治疗手段该如何科学选择?本文将为您深入浅出地解读。
一、药物治疗:基础且关键的第一步
药物治疗是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方案,尤其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暂时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常见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
2.他汀类药物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主要用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减缓斑块进展甚至稳定或部分逆转斑块。
3.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控制心绞痛症状。
4.ACEI/ARB类药物
如贝那普利、缬沙坦,主要用于控制血压,同时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5.缓解心绞痛药物
如硝酸甘油、地尔硫 ,用于缓解急性或慢性心绞痛症状。
二、支架治疗:微创快速的“打通法”
支架治疗,全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部位,将其撑开并保持血管通畅。支架分为金属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后者可以减少再次狭窄风险。
适用人群:明显冠状动脉狭窄(通常>70%);有典型心绞痛或运动耐量差的患者;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不适合开胸手术或不愿接受搭桥的患者。
优势:手术时间短,一般1-2小时即可完成;微创、恢复快,术后2-3天即可出院;即时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迅速。
局限性:
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患者效果不佳;
存在术后血栓、再狭窄等风险;
术后需长期服用双抗药物(抗血小板)以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术后注意事项:
严格服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至少服用12个月;
监测血脂、血压、血糖控制;
定期复查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CT等。
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严重病变的“重建工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搭桥手术”,是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腿部大隐静脉或胸内动脉)绕过严重狭窄的血管段,为心肌提供新的血液通道。
适用人群:左主干或三支冠脉严重病变;支架治疗失败或不适合支架的患者;糖尿病合并广泛病变患者;心功能受损且解剖条件适合者。
优势:可同时处理多支病变;长期通畅率高,10年通畅率远优于支架;心绞痛缓解更彻底,生存获益更明显。
劣势:是一项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一般术后需住院7-14天,术后休养数周,年龄大、合并症多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
术后管理: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坚持服用心血管药物,注意术后康复锻炼,防止血栓、感染等并发症。
四、三种治疗如何选择?医生建议+患者参与
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医生建议+患者意愿=最佳治疗选择。医生会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心脏功能评估、合并疾病状况及患者个人偏好来制定治疗方案。患者在理解三种治疗的基本原理、风险和效果后,也应积极参与治疗决策。
五、结语
冠心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配合积极的生活管理和药物控制,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拥有高质量、无症状的生活。药物、支架、搭桥各有其优劣,关键在于科学评估、精准选择。遇到心血管问题,及时就医、尽早干预是保护心脏的第一步。愿我们都能“心”有所护,健康常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