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如何避开肝损伤?护士的5个护肝提醒

2025-07-28 09:11:28 青海省中医院 王艳

  “医生,我每天吃三种药,会不会把肝吃坏啊?”在内科病房,这是慢性病患者最常问的问题之一。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而肝脏作为人体“解毒工厂”,每天要处理各种药物成分,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到损伤。作为临床护士,我们见过太多因用药不当导致肝损伤的案例。今天就来分享5个实用的护肝提醒,帮长期用药的你避开风险。

  提醒1:别让“好心”变“伤害”,用药剂量不能自己调

  “药吃得多一点,病好得快一点”——这是很多患者的误区。但对肝脏来说,药物剂量直接决定代谢负担,擅自加量可能变成“毒药”。

  我们曾护理过一位72岁的高血压患者,觉得血压控制不理想,偷偷把降压药加了半片,3个月后出现皮肤发黄、尿色变深,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超标10倍,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其实,很多药物的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比如常用的降脂药辛伐他汀,过量服用会直接损伤肝细胞。

  护士建议:

  严格按医嘱服药,哪怕症状没缓解,也不能擅自加量、减量或停药。

  忘记吃药时,不要下次“补双倍剂量”,尤其是降糖药、抗凝药,补服可能引发危险。

  用药前仔细看说明书,了解“最大剂量”和“禁忌人群”,比如肝功能不全者需减半服用的药物,必须遵医嘱调整。

  提醒2:别让“混搭”伤了肝,多种药物联用要谨慎

  慢性病患者常同时吃多种药,比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服降糖药、阿司匹林、降压药,若不注意药物搭配,肝损伤风险会翻倍。

  药物之间可能“互相拆台”,比如抗生素红霉素与降脂药氟伐他汀同服,会增加肝毒性;一些中成药(如感冒灵颗粒)含对乙酰氨基酚,若同时吃含此成分的退烧药,可能剂量超标。我们遇到过一位患者,因关节痛同时吃了3种“偏方草药”,1周后就出现肝衰竭,抢救才脱险。

  护士建议:

  准备“用药清单”:把每天吃的药(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列出来,标上药名、剂量、用法,就诊时带给医生看。

  加药前问医生:无论是新开的药还是自己买的非处方药,都要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冲突。

  别信“保健品护肝”:很多宣称“保肝”的保健品含不明成分,反而可能与药物反应,加重肝负担。

  提醒3:身体发出这些“暗号”,可能是肝损伤的早期信号

  肝脏“沉默寡言”,早期损伤很难察觉,但长期用药的人要警惕这些“预警”:

  乏力没劲儿:即使睡够了也总觉得累,是肝细胞受损后代谢能力下降的表现。

  胃口变差:突然不想吃饭,尤其讨厌油腻食物,可能是肝功能异常影响了消化酶分泌。

  皮肤眼白发黄:眼白或皮肤出现淡黄色,尿色像浓茶,这是黄疸的典型症状,提示肝细胞受损严重。

  护士建议:

  出现上述症状别硬扛,立即停药并就医,做肝功能检查(重点看谷丙转氨酶、胆红素)。

  不要觉得“症状轻就没事”,早期肝损伤及时处理,大多能逆转;拖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提醒4:定期给肝脏“体检”,别等出事才检查

  很多患者觉得“没症状就不用查”,但肝脏代偿能力强,等出现明显不适时,损伤可能已不可逆。定期查肝功能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

  护士建议:

  刚开始用药或换药后1-2个月,查一次肝功能,确认肝脏能适应。

  长期稳定用药者,每3-6个月查一次,尤其是用已知有肝毒性的药(如甲氨蝶呤、异烟肼)。

  有乙肝、脂肪肝、长期喝酒的人,属于高危人群,检查间隔要缩短(遵医嘱)。

  提醒5:日常做好3件事,帮肝脏“减负”

  除了规范用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肝脏健康:

  吃对饭: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修复肝细胞);少吃油炸、腌制食品,避免加重肝代谢负担。

  不喝酒:酒精会直接破坏肝细胞,长期用药者哪怕少量饮酒,也可能诱发肝损伤。

  睡好觉: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会打乱这个节奏,降低肝脏解毒能力。

  长期用药控制慢性病,就像走钢丝,既要稳住病情,又要保护好肝脏。记住这些提醒,定期和医生、护士沟通,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让肝脏始终“在线”。如果对用药有任何疑问,别犹豫,及时咨询专业人员——你的谨慎,就是对肝脏最好的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