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呼吸机护理实战:为呼吸衰竭患者筑牢“氧疗防线”

2025-07-28 09:16:28 贺州市人民医院 李淼

  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危重症,常伴随低氧血症和呼吸功能障碍,而呼吸机作为重要的生命支持设备,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但呼吸机使用并非简单的设备操作,科学规范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核心。本文将从设备管理、患者监测、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详解呼吸机护理的实战要点。

  一、呼吸机护理核心要点:精准操作守护呼吸通路

  呼吸机护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呼吸支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需从设备调试、气道管理、参数监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设备调试是呼吸支持的基础。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ACV)适用于呼吸微弱的患者,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则更适合呼吸功能逐步恢复的患者。在参数设置上,潮气量通常按患者体重计算(6-8ml/kg),呼吸频率成人一般设置为12-20次/分钟,吸氧浓度需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

  气道管理直接影响通气效果。保持气道通畅是首要任务,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定期清理气道分泌物。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直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气2-3分钟,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5秒,避免负压过大(成人一般为-80至-120mmHg)损伤气道黏膜。同时,气道湿化不可或缺,可通过加热湿化器将吸入气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相对湿度100%,或采用人工鼻湿化,确保痰液稀释易咳出,预防痰痂形成堵塞气道。

  参数监测是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每小时记录呼吸机参数及患者反应。每日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维持在60-8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控制在35-45mmHg(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适当放宽)。

  二、病情监测:构建全方位观察体系

  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实时监测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需建立“视、触、听、测”四维监测体系: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是否对称、呼吸节律是否平稳;触摸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确保维持在25-30cmH2O,既防止漏气又避免黏膜损伤;听诊双肺呼吸音,判断通气是否均匀;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处理。血气分析是评估呼吸功能的“金标准”,应根据病情变化动态监测。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氧下降时,需警惕气道梗阻或设备故障,立即检查管路是否打折、痰液是否堵塞。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时会出现嗜睡、烦躁等精神症状,需及时调整通气参数。

  三、常见问题应对:主动预防减少并发症

  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中需主动识别并积极应对,常见问题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压伤和呼吸机依赖。VAP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关键在于切断感染途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定期对呼吸机管路、湿化器等进行消毒更换(管路每周更换1-2次,湿化器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患者体位管理也很重要,无禁忌证时将床头抬高30-45度,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此外,口腔护理每日至少2次,可使用氯己定漱口液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细菌定植下移。

  气压伤的预防重点在于合理控制气道压力。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气道压力变化,当吸气峰压或平台压持续升高时,应检查是否存在气道梗阻、人机对抗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对于肺顺应性差的患者(如ARDS患者),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限制潮气量(4-6ml/kg),允许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呼吸机依赖的预防需注重呼吸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尽早制定脱机计划,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如减少呼吸频率、降低吸氧浓度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

  四、结束语

  呼吸机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从设备调试到病情监测再到并发症防,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只有将规范操作转化为临床实践,才能为呼吸衰竭患者筑牢“氧疗防线”,助力他们早日康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