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抱娃姿势不对当心“妈妈手”!肩肘保护指南

2025-07-30 09:18:34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刘小湘

  迎接新生命本是欢喜事,可不少新手爸妈因抱娃姿势错误,悄悄染上“妈妈手”。这病学名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带娃时常见的肌肉骨骼问题。数据显示,约三成产后女性有过手、肩肘疼痛,既影响照顾孩子,也让生活质量打折扣。因此,掌握正确的抱娃姿势,学会保护肩肘的法子,对每个家长都特别关键。

  一、“妈妈手”的成因与危害

  “妈妈手”的出现,与日常抱娃方式息息相关。很多家长习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抱孩子,手腕过度弯曲、向外伸展,或是不自觉地耸着肩膀,这些错误动作会让手部、肩肘承受巨大压力。桡骨茎突附近的肌腱不断与腱鞘摩擦,久而久之,腱鞘变得又厚又窄,炎症也就随之而来。

  从人体结构上分析,手腕部位的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肌腱从桡骨茎突处的腱鞘穿过。如果抱娃时总是用手腕用力,如单手抱孩子,或者长时间用手腕支撑孩子的身体,这些肌腱就会在狭窄的腱鞘里过度运动。这就如同绳子在粗糙的管道中反复拉扯,持续的摩擦会导致腱鞘肿胀发炎,出现疼痛、活动不便等症状。

  “妈妈手”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起初,患者会感觉手腕外侧疼痛,尤其是在抓握东西、拧毛巾时痛感明显加重。随着病情恶化,疼痛还会扩散到手臂,甚至干扰睡眠。到了严重阶段,手部力量大幅下降,连最基本的抱娃动作都难以完成。这不仅让家长饱受折磨,也会影响对孩子的日常照顾。

  二、常见错误抱娃姿势解析

  1.单手竖抱

  很多家长为腾出手做事,常单手竖抱孩子,让孩子全身重量压在单侧手腕和手臂上。这会使手腕过度弯曲,肩部肌肉长期紧张,易导致单侧手腕和肩部劳损。

  2.弯腰抱娃

  有些家长抱孩子时习惯弯腰而非下蹲,这会让腰部承受更大压力,同时手臂过度伸展也会加重肩肘负担,时间久了肩肘和腰部容易疼痛。

  3.托举式抱娃

  若将孩子高高举过头顶,或长时间托在身前,手臂与肩部肌肉会持续发力,尤其是肩部三角肌,以及手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极易引发肌肉疲劳,甚至造成损伤。

  三、正确抱娃姿势与肩肘保护方法

  1.横抱姿势

  让孩子平躺在胳膊上,一只手托住头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腰部和臀部。抱的时候,胳膊尽量贴近身体,借助胳膊和身体的力量支撑孩子重量,不要只用手腕发力,这样能分散压力,减轻肩肘负担。

  2.竖抱姿势

  竖抱孩子时,需让其身体紧贴自己胸口,一只手托住臀部,另一只手护住背部与颈部。同时,肩膀要放松,别耸肩,靠手臂和胸部力量支撑孩子,而非过度用手腕及肩部力量。

  3.借助工具

  借助婴儿背带、抱被等辅助用品能分担孩子重量。背带可把孩子重量均匀分散到背部与腰部,缓解手臂和肩部压力;抱被能更好地固定孩子,让抱娃时手部少用力。

  4.适时休息

  抱娃时别总用同一姿势,隔段时间要换或歇。把孩子放婴儿床等安全地方,活动胳膊、手腕和肩膀,做做转手腕、耸肩、伸手臂的简单伸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四、肩肘日常养护与康复建议

  1.热敷与按摩

  每日以热毛巾或热水袋敷肩肘15 -20分钟,可助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与痛感。敷后轻按该部位,从肩往手臂方向,力度适宜,每次按5-10分钟。

  2.康复锻炼

  平日里可做些简易康复训练,如握拳伸展和肩部转动。握拳时用力攥紧再慢慢张开手指,反复练习;肩部转动要双臂自然下垂,缓缓做前后旋转动作,每个方向转10-15次。这些锻炼能增强肩肘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灵活性。

  3.就医治疗

  “妈妈手”若症状严重且疼痛持续,需尽早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治疗,比如,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消炎;借助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疗法促进炎症吸收;还能在腱鞘内注射药物封闭治疗,快速消炎止痛。要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加重。

  照顾孩子满是温馨却也劳心,新手爸妈沉浸亲子时光时,务必关注自身健康。掌握科学抱娃姿势与肩肘防护法,可有效预防“妈妈手”等问题。希望借本文科普,让家长习得正确抱娃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既能呵护好孩子,又能守护身体。若已出现肩肘疼痛,切勿轻视,及时养护治疗,促进尽快恢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