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误区:90%的人不知道这3点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但很多人在注射时存在误区,导致血糖波动大或出现皮下硬结。其实,掌握注射部位轮换、针头使用等关键技巧,了解不同胰岛素的起效时间,才能让胰岛素发挥最佳效果,减少并发症。
一、注射部位:光换地方还不够,“轮换”有讲究
很多糖友知道要换部位注射,但随意轮换反而会影响吸收。胰岛素注射的常用部位有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其中腹部吸收最快、最稳定,是首选部位。
正确的轮换方法是“分区轮换+间距2厘米”:
将腹部划分为4个区域(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每次注射时,针头间距要保持2厘米以上(约两指宽),避免在同一区域重复注射。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使用4个区域,每个区域连续注射不超过2周,再换到下一个区域。例如,第一周用右上腹,第二周用右下腹,第三周用左下腹,第四周用左上腹。
不同部位的吸收速度不同,注射时要注意:餐前注射的速效胰岛素适合打腹部(吸收快,能及时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的长效胰岛素适合打臀部或大腿(吸收慢而平稳,避免夜间低血糖)。
若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摸起来有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出现硬结后,应避开该部位至少1个月,可热敷(每次10分钟,每天2次)促进硬结消退。
二、针头:一次性使用不是“浪费”,重复使用风险高
“针头太贵,多打几次再换”是最常见的误区。胰岛素针头非常纤细(常用4-5毫米),重复使用会带来多重风险:
针头变形、变钝,导致注射时疼痛加剧,还可能划伤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针头残留的胰岛素结晶会堵塞针头,影响下次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导致血糖波动。
重复使用的针头可能将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皮下,引发皮下脓肿。
正确做法是“一针一换”:每次注射前取出新针头,安装后排气(将剂量调至2单位,针头向上轻弹笔身,推注排气至针尖有药液滴出),注射后立即卸下针头(避免空气进入笔芯),放入专用锐器盒(或带盖的硬壳瓶),满后交由医院或社区回收。
另外,针头长度也有讲究:成人首选4-5毫米针头,注射时无需捏起皮肤(避免误注入肌肉);儿童和偏瘦者可用6毫米针头,注射时轻轻捏起皮肤,垂直进针即可。
三、胰岛素类型:起效时间不同,注射时机别搞错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差异很大,注射时间与进餐配合不当,会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
1.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起效时间:注射后10-15分钟起效,1-2小时达峰值。
注射时机:餐前5分钟内注射,或餐后立即注射(适合餐前血糖偏低者),避免提前太久注射导致低血糖。
2.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
起效时间:注射后30分钟起效,2-4小时达峰值。
注射时机:必须在餐前30分钟注射,让胰岛素与餐后血糖升高同步。
3.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起效时间:注射后2-4小时起效,6-12小时达峰值。
注射时机:一般睡前注射,或早晚餐前30分钟注射(需配合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空腹血糖。
4.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起效时间:注射后2-3小时起效,无明显峰值,作用持续24小时以上。
注射时机:每天固定时间注射(如每晚睡前或每天早上同一时间),无需配合进餐,注射后要监测空腹血糖。
混合胰岛素(如预混胰岛素)则需结合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例如30%短效+70%中效的预混胰岛素,需餐前30分钟注射,兼顾餐后和空腹血糖。
5.避开这些细节,效果翻倍
注射前不要过度摇晃胰岛素笔(尤其是中效、长效胰岛素),应轻轻滚动10次、上下颠倒10次,使药液混匀,避免产生气泡。
注射时速度要慢,推注完毕后停留10秒再拔针,确保药液完全注入,避免漏液。
未开封的胰岛素需冷藏(2-8℃)保存,开封后可在室温(不超过30℃)下存放4周,无需冷藏,避免冷冻(结冰后失效)。
胰岛素注射是个“技术活”,掌握部位轮换、针头一次性使用的技巧,摸清不同胰岛素的起效规律,才能让血糖平稳达标。记住:正确注射的细节,比胰岛素剂量本身更影响效果。如果对注射方法有疑问,可咨询医院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他们会提供个性化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