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足”够重要:如何预防截肢危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展至溃疡甚至坏疽阶段,可能面临截肢风险。但通过科学管理,绝大多数糖尿病足问题可以预防。
一、足部健康监测:培养每日观察习惯
1.皮肤状态检查
每天早晚用镜子辅助检查足部皮肤,重点关注足底、趾缝、脚踝等区域。观察是否有干燥起皮、发红发热、水疱或破损。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对疼痛不敏感,即使小伤口也可能被忽视,最终演变成严重溃疡。
2.温度感知测试
用手轻轻触摸双足不同部位,感受温度是否一致。若某区域持续发凉,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问题。糖尿病患者常伴随下肢血管病变,早期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汗毛减少,需及时就医评估。
3.神经功能自测
闭眼后,用棉签轻触足底不同位置,测试是否能感知到触碰。若感觉迟钝或消失,说明神经受损,需格外注意保护足部,避免烫伤、冻伤或过度摩擦。
4.趾甲与足形观察
定期检查趾甲是否增厚、变形或颜色发黄,这些可能是真菌感染的迹象。同时观察足部是否有畸形,如锤状趾、爪形趾等,这些异常会增加局部压力,导致溃疡风险。
5.步态与压力分布
观察鞋底磨损情况,若前掌或足跟磨损不均,可能提示步态异常或足部受力不均。长期压力集中会导致胼胝(老茧)形成,增加溃疡风险,需及时调整鞋垫或就医干预。
二、血糖控制:构建稳定代谢环境
1.药物治疗个性化
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降糖方案。口服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需按时服用;胰岛素使用者需掌握注射技巧,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影响药物吸收。
2.血糖监测常态化
养成定期测血糖的习惯,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波动过大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增加足部并发症风险。若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3.饮食管理科学化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血糖平稳。同时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伤口愈合。
4.运动适度化
选择对足部压力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上肢锻炼。若需步行,务必穿着专业运动鞋,并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后检查足部是否有红肿或水泡,及时处理。
5.并发症筛查定期化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并发症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血管超声等。
三、足部护理:细节决定健康
1.清洁保湿并重
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泡脚10分钟,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水。洗后用柔软毛巾彻底擦干,尤其是趾缝间。涂抹无刺激的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但趾缝处需保持干燥。
2.伤口处理谨慎化
发现足部损伤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覆盖无菌纱布,避免直接贴创可贴。若伤口较深或持续不愈,务必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3.胼胝管理专业化
禁止用刀片或鸡眼膏自行修剪胼胝(老茧),以免损伤真皮层导致感染。应定期到足病专科,由医生使用专业工具削除,并定制减压鞋垫分散压力。
4.避免高温伤害
冬季慎用热水袋或电热毯,夏季避免赤脚走在高温地面(如沙滩、柏油路)。
5.定期修剪趾甲
选择钝头指甲剪,平剪趾甲,避免剪成圆形导致甲缘刺入甲沟。
四、生活方式调整:全面守护足部健康
1.戒烟限酒
吸烟会收缩血管,加重下肢缺血;过量饮酒影响血糖控制。
2.控制血压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截肢风险。遵循医生建议,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压血脂,保护血管健康。
3.定期专业评估
每3-6个月到足病专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血管状态和足部压力分布。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方案,预防问题恶化。
五、结语
糖尿病足的预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通过日常细致观察、科学控制血糖、精心护理足部、选择适配鞋袜和调整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将截肢风险降到最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