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精神疾病≠疯子:破除对精神障碍的十大误解

2025-08-06 08:42:59 灌阳宏泰精神病医院 李勇顺

  “精神疾病”这四个字,常常被贴上“疯子”“危险”“治不好”的标签。这些根深蒂固的误解,让患者在痛苦中隐瞒病情,在歧视中远离社会。事实上,精神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类需要科学治疗的疾病,而非“性格缺陷”或“道德问题”。

  误解一:精神疾病就是“疯了”,会完全失去理智

  人们常把精神疾病等同于“疯疯癫癫”,这其实是对疾病的片面认知。精神疾病包含数十种类型,从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到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轻重差异极大。多数患者在多数时间里保持清醒,比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只是情绪低落,但思维清晰;焦虑症患者虽紧张不安,却能正常工作生活。即便是重性精神疾病,也只有在急性发作期才可能出现认知混乱,经过治疗后,大部分人能恢复基本社会功能。

  误解二:得了精神疾病,这辈子就毁了

  很多人觉得“一旦沾上精神疾病,就永远是病人,再也不能正常生活”。这种绝望的认知与事实相去甚远。即使是精神分裂症,也有20%-30%的患者能达到临床痊愈,正常结婚、工作。生活中,不少艺术家、科学家曾患过精神疾病,却在康复后创造了杰出成就。

  误解三:精神疾病是“想不开”,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

  “你就是太脆弱了,想开点就好了”——这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常听到的话。这种观点把疾病归咎于“心态问题”,忽略了其生物学基础。现代医学已证实,精神疾病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调节情绪的物质水平往往异常;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系统过度活跃有关。这些变化不是“想不开”能解释的,精神疾病也需要针对性的医学干预。

  误解四:精神疾病会遗传,患者不能结婚生子

  担心“精神病会遗传给孩子”,让很多患者不敢组建家庭。事实上,精神疾病的遗传并非绝对。以精神分裂症为例,直系亲属患病的人,发病风险约为10%(普通人群仅1%),但这只是概率升高,不代表一定会患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影响更弱,且多数患者的子女完全健康。

  误解五:精神病人都很危险,会暴力伤人

  影视剧中的精神病人常被塑造成暴力狂魔,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不会伤害他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的暴力风险甚至低于常人,更多的是伤害自己而非他人。把“精神疾病”与“暴力”直接挂钩,会加剧社会恐慌,导致患者被孤立、排斥,反而增加其心理压力,诱发不稳定因素。

  误解六:治疗精神疾病只能靠吃药,会把人“吃傻”

  很多人抗拒药物治疗,认为“精神病药会损伤大脑,越吃越傻”。现代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已发展到第三代,安全性大幅提升,虽可能有嗜睡、体重增加等副作用,但不会导致“变傻”。相反,不治疗或中断治疗,会让病情反复,反而损害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

  误解七:有精神疾病的人,不能工作和学习

  “都生病了,还上什么班/学”——这种过度保护的想法,反而会剥夺患者的社会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完全可以参与适合的工作和学习。有规律的社会活动能增强其价值感,促进康复;反之,长期脱离社会会导致能力退化,加重“我是废人”的负面认知。

  误解八:心理咨询能治好所有精神疾病

  有人认为“不用吃药,找心理咨询师聊聊就能好”,这混淆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界限。心理咨询适用于一般心理困扰(如压力大、人际关系矛盾),或作为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但对中重度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必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

  误解九:精神疾病是“现代病”,以前的人没有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确实在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过去,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有限,常把抑郁症称为“肝郁”,把精神分裂症称为“中邪”,很多患者被当作“疯子”关起来,或默默忍受。不是过去没有,而是过去没有被正确识别。

  误解十:承认有精神疾病很丢人,要藏着掖着

  “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让很多患者和家属选择隐瞒病情,甚至拒绝治疗。这种“病耻感”是康复路上最大的障碍。精神疾病就像感冒、肺炎一样,是身体的一种异常状态,没有任何“丢人”之处。隐瞒只会让病情恶化,而坦诚面对、积极治疗,才能早日康复。

  结束语

  破除这些误解,不是为了美化疾病,而是为了还原其本来面目——精神疾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患者理应获得尊重、理解和科学的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