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产和剖宫产怎么选?这些因素要考虑
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大事,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是准父母们绕不开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分娩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如走路和坐车,各有适用场景,关键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下面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这两种方式的门道。
一、顺产:大自然的“原装设定”
顺产就像瓜熟蒂落,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自然分娩方式,自带不少先天优势。
对宝宝来说,经过产道时的挤压是“第一堂健康课”。产道的压力能帮宝宝排出肺部残留的羊水和黏液,就像给小气球放气时轻轻挤压,能把里面的杂质排得更干净。临床数据显示,顺产宝宝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的概率比剖宫产宝宝低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说“产道挤压是最好的肺部锻炼”。对妈妈而言,顺产的身体损伤更小。顺产是通过自然产道分娩,就像打开一扇门让宝宝出来,而剖宫产是要在肚子上开个口子,两者的创伤程度差别明显。一般来说,顺产妈妈产后当天就能下床活动,3-5天就能出院回家;伤口护理也简单,不需要像剖宫产那样担心伤口感染、拆线等问题。
不过顺产也有挑战,最让人害怕的就是分娩疼痛。那种疼痛被很多妈妈形容为“断了十根骨头”,虽然现在有无痛分娩技术能缓解,但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普及,也不是所有妈妈都适合。另外,顺产过程可能出现产程延长、胎心异常等突发情况,有转为剖宫产的可能性。
二、剖宫产:特殊情况下的“安全通道”
剖宫产就像为特殊情况准备的“应急出口”,在某些时候能救命。当母婴安全受到威胁时,剖宫产能快速解决问题。比如胎儿胎位不正(如横位、臀位),就像礼物包装反了,很难从产道顺利出来;或者胎儿在子宫里出现缺氧(医学上叫胎儿窘迫),每一秒都很关键,剖宫产能在几十分钟内把宝宝安全抱出来。如果妈妈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法承受顺产时的体力消耗,剖宫产也是更稳妥的选择。对害怕疼痛的妈妈来说,剖宫产能跳过宫缩的剧痛。虽然术后伤口也会疼,但和顺产时的宫缩痛比起来,很多人觉得“可以接受”。不过要注意,剖宫产的疼痛是“延迟到来”的,术后麻药过后,伤口的胀痛、按压子宫的疼痛也需要勇气面对。
但剖宫产的劣势也很明显。手术本身就有风险,可能出现大出血、伤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术后恢复也慢,一般要住院7天左右,回家后还要绑腹带、避免剧烈活动,照顾宝宝时会更吃力。而且剖宫产的瘢痕可能会让一些妈妈感到自卑,再次怀孕时还面临子宫破裂的风险,所以医生通常不建议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三、选哪种方式?看这几个关键因素
到底选顺产还是剖宫产,不能凭感觉,要让医生综合评估这几个因素:1)首先看妈妈的身体条件。医生会检查妈妈的骨盆大小和形态,就像看“门框”够不够宽,能不能让宝宝顺利通过。如果妈妈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血压高到危险值)、胎盘早剥(胎盘提前从子宫剥离),顺产可能会加重病情,剖宫产更安全。年龄也是参考因素,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顺产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医生可能会更谨慎。然后看胎儿的情况。2)除了胎位,胎儿的体重也很重要。如果B超预估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医学上叫巨大儿),顺产时容易出现肩难产,可能导致宝宝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另外,胎儿有没有脐带绕颈、羊水是否浑浊等,都是医生判断的依据。3)产道和产力也是关键。产道包括骨盆、阴道等,产力就是子宫收缩的力量。如果产道狭窄或者宫缩无力,就像拉车的力气不够,很难把宝宝“推”出来。4)最后,妈妈的意愿也很重要,但必须建立在医学评估的基础上。有的妈妈因为害怕疼痛坚持要剖宫产,有的妈妈为了“顺产的好处”不顾自身条件硬撑,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最好的方式是和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胎儿情况,再做决定。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最终目的都是让母婴平安。现在医学技术很发达,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专业建议。比如很多医院会开展“产前评估门诊”,通过B超、骨盆测量、胎心监护等检查,为妈妈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