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精神科急诊手册:何时该送患者就医的黄金标准

2025-08-07 10:53:17 灌阳宏泰精神病医院 李勇顺

  当家人或亲友出现精神状态异常时,许多人会陷入两难:是暂时观察,还是立即送医?精神科急诊不同于躯体疾病,没有明确的体温、血压等量化指标,但错过关键时机可能导致自伤、伤人等严重后果。掌握送医的“黄金标准”,需要从危险程度、症状紧急性、干预窗口三个维度综合判断,既避免过度紧张,也防止延误救治。

  一、自伤自杀风险:最高优先级的就医信号

  自伤自杀是精神科急诊最紧急的情况,哪怕只是出现相关想法,也需立即干预。当患者明确表达“活着没意思”“想结束生命”,并透露具体计划——比如藏起药物、刀具,或查过自杀方法,就必须在1小时内送医。更隐蔽的信号是“反常平静”:原本情绪崩溃的抑郁症患者突然变得沉默、顺从,甚至整理物品、告别家人,这往往是决心实施自杀的前兆。曾有案例显示,一位患者连续三天说“太累了,想睡个长觉”,家属误以为是情绪好转,结果患者趁夜服用了过量药物。需要明确的是,“有想法”比“有行动”更需警惕,80%的自杀行为都有可识别的前期信号,及时送医能阻断悲剧。

  二、伤人或冲动行为:保护他人与患者的双重需求

  当患者出现攻击倾向或冲动行为,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时,必须紧急送医。这类情况包括:因妄想认为“被人迫害”而主动攻击他人,如挥舞器械、追逐打骂;在公共场合做出危险举动,如拦截车辆、高空抛物;或因幻听指令出现破坏行为,如砸毁物品、纵火等。此时家属切勿试图“讲道理”或强行约束,可能激化矛盾导致伤害。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安全距离,悄悄联系医院急诊或警方协助,必要时请求专业院前干预团队到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攻击行为多因幻觉妄想驱动,并非“故意作恶”,及时控制症状才能避免后续的法律风险和心理创伤。

  三、严重功能障碍:生理崩溃前的紧急干预

  当精神症状导致患者基本生理功能丧失,可能引发躯体危机时,属于急诊范畴。比如完全拒食拒水超过24小时,出现嘴唇干裂、尿量骤减等脱水症状;因“被监视妄想”长期不眠不休,体温升高至38.5℃以上;或合并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却拒绝服药,导致血糖、血压急剧异常。曾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期连续三天通宵活动,不进食只喝咖啡,最终因电解质紊乱昏迷送医。这类情况中,精神症状已严重影响躯体健康,需在24小时内就医,通过补液、对症治疗先稳定身体状态,再调整精神科用药。

  四、急性症状爆发:打破日常的“突变信号”

  原本病情稳定的患者突然出现急性症状爆发,也需尽快送医。比如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大量幻听,称“听到有人命令自己跳楼”;思维变得完全混乱,说话颠三倒四,无法正常交流;或情绪极端波动,从沉默不语突然转为兴奋躁动,大喊大叫。这些急性发作多与停药、应激事件、药物反应相关,若在48小时内未得到干预,可能发展为持续的精神病性状态。此时送医的核心是快速控制症状,医生可能通过调整药物剂量、短期使用镇静剂等方式稳定病情,避免症状“固化”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五、送医前的准备:让救治更高效

  决定送医后,做好准备工作能减少救治延误。首先要简明记录核心信息:患者异常表现的起始时间、具体症状(如“3天未眠,说自己是总统”)、是否有自伤伤人倾向、近期是否停药或饮酒。其次带好既往病历、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非精神科药物),若有药物过敏史需提前告知。对不配合的患者,可联系医院安排医护上门协助,或由家属陪同“以看躯体不适为由”引导就医,避免说“你疯了,带你去精神病院”等刺激性语言。需要提醒的是,精神科急诊的本质是医疗救助,如同心脏病发作需急诊一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是“丢人”,而是对生命的负责。

  六、结束语

  精神科急诊的核心是“风险预判”——通过症状识别危险等级,在伤害发生前介入。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掌握这些标准能减少慌乱,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记住,及时送医不是放弃,而是为了让患者更快回到正常生活——这才是急诊干预的最终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