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最担心的“中风”,如何通过日常护理预防?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被称为心脏的“不规则跳动”,而它最可怕的并发症——中风,更是让无数患者忧心忡忡。数据显示,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一旦发生中风,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更高。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可降低60%以上。今天,我们就来详解房颤患者预防中风的“护理密码”。
一、先搞懂:房颤为何会引发中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房规律收缩,像“泵”一样将血液送入心室。而房颤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变成无序的颤动,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部位)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随血流冲向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这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更危险的是,房颤引发的中风往往“来势汹汹”:约20%的房颤相关中风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幸存者中超过半数会留下偏瘫、失语等终身残疾。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日常护理的核心目标。
二、药物防护:预防中风的“第一道防线”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中风的“基石”,但很多人因担心出血风险而擅自停药,反而埋下隐患。掌握以下用药要点,才能让药物真正发挥作用。
常用抗凝药的“护理细节”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使用时需注意:
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INR值,目标2.0-3.0),初期每周1次,稳定后每月1次。饮食中维生素K(如菠菜、西兰花、动物肝脏)会影响药效,需保持摄入量稳定(不是不能吃,而是别突然大量吃或完全不吃)。
新型抗凝药:无需频繁抽血,但需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如达比加群需随餐吃,利伐沙班早晚各一次),漏服后若在12小时内可补服,超过则跳过,次日正常吃,不可加倍补服。
特别提醒:无论哪种抗凝药,都不可擅自停药。如需手术、拔牙,需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抗凝药,以便调整方案(通常术前3-5天停药,术后再恢复),避免出血或血栓风险。
三、日常监测:及时捕捉血栓“信号”
房颤患者需养成“自我监测”习惯,尽早发现血栓形成的蛛丝马迹:
1.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
小血栓前兆: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如拿东西掉落)、说话含糊不清、视物模糊、头晕头痛,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中风前兆),需立即就医。
血栓形成线索:下肢肿胀、疼痛(尤其单侧)、皮肤温度升高,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或中风),需及时检查。
2.记录心率与症状
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后、睡前)用电子血压计或房颤监测仪测心率,记录数值及是否有“心跳乱”“心慌”等症状。若心率持续>100次/分钟或<50次/分钟,或症状加重,需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心率过快会增加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
四、生活方式:给心脏“减负”,减少血栓诱因
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血栓形成,房颤患者需做好这几点:
1.饮食:“少盐少糖少脂”+“适度补水”
限盐:每日盐摄入≤5克(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如火腿、咸菜),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
控糖:糖尿病是房颤患者中风的高危因素,需少吃甜点、含糖饮料,主食搭配杂粮(如燕麦、玉米),避免血糖波动。
低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改善血管功能)。
补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心衰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避免血液黏稠(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尤其重要)。
2.运动:“温和坚持”比“剧烈运动”更有效
房颤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但完全不动会增加血栓风险。推荐:
选择中低强度运动:散步、太极拳、慢速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5次。
运动时监测心率:以“170-年龄”为最大心率上限(如6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10次/分钟),出现心慌、胸闷立即停下。
避免突然发力:如搬重物、用力排便(便秘时可用开塞露,避免屏气用力),以免瞬间升高胸腔压力,诱发血栓脱落。
3.戒烟限酒+控体重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房颤患者必须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
酒精会刺激心脏,诱发房颤发作,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约啤酒50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喝。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房颤风险,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4.9(BMI=体重kg/身高m2),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五、特殊场景:这些情况需额外警惕
1.旅行或长途出行
久坐(如坐飞机、长途车)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减慢,增加血栓风险。建议每1-2小时起身活动,或在座位上做“勾脚动作”(脚尖向身体方向勾,每次10秒,重复10次),穿宽松衣物,避免过紧的袜子或裤子。
2.感冒或感染期间
发烧、脱水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此时需多喝水,密切监测心率,若房颤发作频繁,及时联系医生,必要时调整抗凝药剂量。
3.情绪管理
焦虑、愤怒等情绪波动会诱发房颤加重,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家人多给予陪伴和理解,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六、定期复查:让医生成为“护航员”
房颤患者需定期到心内科复查,频率根据病情而定:
病情稳定者: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凝血功能(华法林使用者)、肝肾功能;
正在调整药物或病情变化者:遵医嘱1-2周复查一次。
复查时需携带“症状日记”(记录心率、不适症状、用药情况),便于医生评估中风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房颤患者而言,预防中风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贯穿日常的“持久战”。从规范用药到饮食运动,从自我监测到定期复查,每一个细节都是守护健康的“盾牌”。记住:只要做好科学护理,房颤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远离中风威胁。愿每一位房颤患者都能掌握这些“护心技巧”,让心脏跳得更安稳,让生活更安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