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更年期:莫让情绪住进ICU

2025-08-11 09:15:10 通江县人民医院ICU科 李幻 王林

  在全球范围内,更年期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5.6%,国内研究显示,更年期女性焦虑症状的发生率约为15%-30%。数据清晰表明,在更年期做好情绪管理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情绪的多变仿佛成了生活的常态:前一秒还阳光满溢,下一秒可能就被莫名的焦虑、烦躁或低落情绪笼罩;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事后却又懊悔不已;可能会在深夜辗转反侧,被各种担忧和不安缠绕;甚至会突然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陷入一种莫名的疲惫和空虚。然而,这些情绪的起伏并非我们的错,而是身体自然调整的信号。

  一、生理因素

  1.激素变化: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并逐渐下降。雌激素不仅作用于生殖系统,还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激素失衡可能引发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2.身体不适:潮热、盗汗、失眠、关节疼痛等更年期常见症状直接影响生活质量,长期的身体不适容易引发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二、心理因素

  1.角色转变:更年期女性可能面临职业转型、子女独立、家庭结构变化等生活事件,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或对未来的担忧。若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缓解,可能进一步加重情绪波动。

  2.认知偏差:部分女性对更年期存在误解,将其视为“衰老”的标志,认为进入更年期就意味着青春已逝、活力不再。这种错误认知会让她们对身体的变化产生恐惧和抗拒,从而产生焦虑、抵触等情绪。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又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正常”,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支持不足:家人、朋友对更年期女性的情绪变化缺乏理解和支持,可能加剧其孤独感和无助感,导致情绪问题加重。

  2.文化刻板印象:社会上对更年期存在一些污名化的观念,如“脾气暴躁”“情绪失控”等标签,这些刻板印象深深影响着人们对更年期女性的看法。这种社会观念会让更年期女性产生自我怀疑,担心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负面标签,从而更加压抑自己的情绪,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四、应对建议

  1.医学干预:若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不要讳疾忌医,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或心理治疗。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缓解因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改善情绪状态;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女性调整认知,学习应对情绪的方法。在接受医学干预时,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治疗效果和身体反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以稳定身体“生物钟”;坚持瑜伽、散步、快走等适度运动,唤醒内啡肽这一“快乐因子”;保证充足睡眠,睡前可通过泡热水澡、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3.心理调适:学习深呼吸、冥想、写日记等情绪管理技巧,帮助释放压力;学会接纳自己的状态,允许偶尔的低落与不安,不必因情绪波动而自我否定。

  4.社会支持:女性可与家人坦诚交流感受,加入同龄人互助小组,在理解与共鸣中获得力量;家人和朋友则应主动学习更年期相关知识,给予女性足够的理解、包容和陪伴,鼓励她们表达感受,共同营造温馨、支持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关心和问候,帮助分担家务和压力,让更年期女性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

  5.媒体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观念,更年期是自然生理阶段,情绪变化并非“矫情”,应给予理解与支持。

  更年期从不是人生的衰退期,而是重新关注自我、调适身心的契机。面对情绪的起伏,我们无需硬扛,更不必自责压抑,科学应对便能为身心撑起“保护伞”。莫让情绪住进ICU,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用理解拥抱自己,用积极心态拥抱变化,我们终将在身心的调和中,寻得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