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看不见的“战场”,导管室如何用影像技术“透视”人体

2025-08-15 09:20:50 海口市中医医院放射介入导管室 谢春媚

  过去,人们一说到心脏病、脑血管病或某些器官的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大手术”,医生需要“开刀”才能解决病灶。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一种“微创”治疗方式悄然兴起。它不需要开大刀,患者恢复快,风险小。这背后,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医院里的“导管室”。导管室,看似平常,却是医生们在体内“作战”的隐形战场。医生们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好像给身体装上了“透视眼”,能清楚看到血管、心脏和其他组织的内部细节,从而精准操控细小的导管,在人体内部开展治疗。这不仅让手术变得安全,也让治疗更加精准。

  一、什么是导管室?——医院里的“影像战场”

  导管室是医院里专门进行介入治疗和诊断的地方。这里配备有高端的医疗影像设备和操作台,医生通过微小的导管从人体的血管入口处(通常是手腕或大腿根部)进入,沿着血管网络“走”到病灶处进行治疗。导管室主要做的工作包括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放支架)、血管造影(拍摄血管内部图像)、神经介入(如治疗脑动脉瘤)、肿瘤消融等。可以说,这里是微创治疗的“前线”,医生像在一张巨大的“人体地图”上,用导管精准到毫米的“指挥作战”。

  二、影像技术如何“透视”人体?

  人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医生要如何找到问题并准确操作呢?这全靠影像技术。

  X光透视:导管室里最常用的是X光透视技术。它能实时显示导管在体内的位置,好比是在身体内部开了一扇“窗”,医生通过屏幕看到导管的移动,确保它沿着正确的血管方向前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一种专门拍摄血管的技术。它可以“擦掉”身体其他组织的影像,只留下血管的清晰图像,让医生看得一清二楚,准确判断血管是否狭窄、堵塞或异常。

  CT和MRI辅助:这些三维成像技术能提供立体的身体结构图像,帮助医生提前规划手术路径,避免盲目操作。

  三维重建与导航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数据合成三维模型。医生操作时,导航系统会实时提示导管位置,像开车用导航一样精准避开“坑洼”和“死路”。

  三、导管是怎么“在血管里穿行”的?

  想象一条长长、复杂的水管网络,医生要用一条细细的“探测车”从管口一直开到最远的地方,这就是导管的工作。导管非常细,有的只有几毫米粗,甚至更细。首先医生会用一根细细的“导丝”引导方向,确保路径通畅。接着,再将导管沿导丝推进。整个过程医生通过影像设备“眼睛”观察,像驾驶一辆微型潜艇,在血管里灵活穿梭,避开弯曲、分叉或堵塞部分,直达病变位置。这种方式既避免了传统大手术的伤口和风险,又能实现精准治疗。

  四、不开刀也能“精准打击”,导管介入治疗的神奇案例

  导管室的技术应用极为广泛,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都依赖它:

  冠心病支架植入:当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时,医生通过导管送入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避免心肌缺血甚至心梗。

  脑动脉瘤栓塞:脑血管异常膨胀形成的动脉瘤极易破裂致命。医生通过导管把小金属圈(弹簧圈)送到瘤体内,堵住破裂点,像给血管贴上“补丁”。

  子宫肌瘤栓塞:传统手术切除子宫肌瘤风险大,恢复慢。现在通过导管把微小颗粒送到供血血管,堵塞肌瘤血供,让肌瘤“饿死”,避免开刀。

  急性脑卒中取栓:当脑血管被血栓堵塞时,时间就是生命。医生用导管快速将血栓取出,恢复脑部血流,最大限度减少脑损伤。

  这些“不开刀”的治疗,极大降低了患者痛苦和风险。

  虽然导管室不像普通手术那样让人直观感受到,但它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战场”。医生和先进设备在这里默默协作,利用影像技术“透视”人体内部,精准治疗各种复杂疾病。导管室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的守护更加精细、科学,也让“少伤口、大效果”的医疗理念真正成为现实。未来,随着技术日新月异,这个“看不见的战场”必将继续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