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三招教你避开麻醉恢复期的认知功能陷阱

2025-08-18 09:18:20 叙永县中医医院 罗邱

  很多人以为,手术结束、麻醉苏醒后,就算彻底“过关”。可不少患者却发现,术后自己变得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有时甚至连家人的名字都一时想不起来。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麻醉恢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在老年人、重大手术患者中更常见。

  别急,这并不是“突然变傻”,而是一种常见且可逆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拆解麻醉恢复期的认知陷阱,并教你3招避开它。

  一、认知功能障碍是怎么来的?

  麻醉后出现的认知功能问题,并不只是“麻药劲儿没过”,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麻醉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麻醉药会暂时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尤其是注意力、记忆和反应速度的调节区域。

  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手术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和代谢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通过血液影响大脑功能。

  低氧或血压波动:麻醉期间一旦出现供氧不足或血压下降,就可能影响脑部供血,术后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

  二、认知功能障碍的信号

  不是所有健忘都叫“老年痴呆”,术后认知问题有它的特征信号:

  对时间、地点感到迷惑(比如搞不清现在是上午还是晚上);

  短时记忆力下降(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

  反应比平时迟缓;

  注意力难以集中;

  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躁或沮丧。

  这些症状通常在术后几天到几周内出现,大多数人在1-3个月内可恢复,但如果不注意防护,可能拖得更久。

  三、3招避开认知功能陷阱

  第一招:术前预防——让大脑有“底气”

  手术前的大脑状态,决定了它在麻醉和手术冲击下的“抗打击”能力。

  充足睡眠:术前连续几天保持规律睡眠,可降低术后认知障碍风险。

  合理营养:多吃富含优质蛋白、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鸡蛋、坚果,为脑细胞提供能量。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在术前控制好病情,减少术中供血不足的风险。

  术前认知训练:简单的记忆游戏、阅读、拼图等,有助于提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温馨提示:术前不必刻意背诵长诗,但每天读读书、和家人聊天,也是在帮大脑热身。

  第二招:术中保护——让大脑少受伤

  这部分主要由医疗团队执行,但患者和家属也能参与到决策中。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部分小手术可选局麻或区域麻醉,减少全身麻醉对大脑的影响。

  精准麻醉监测:使用麻醉深度监测(BIS监测)可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减少认知风险。

  稳定生命体征:术中维持合适的血压、血氧水平,确保脑部持续供血供氧。

  减少手术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长,降低大脑暴露于应激环境的时间。

  案例提醒:在同样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精准麻醉监测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监测的患者。

  第三招:术后康复——帮大脑快点“上线”

  术后是大脑恢复的关键期,这时候的护理和训练决定了认知恢复的速度。

  早期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或坐起活动,促进全身和脑部血液循环。

  规律作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避免昼夜颠倒,让大脑重新建立生物钟。

  认知训练:每天安排10-20分钟做简单的记忆和思维练习,如背诵电话号码、简单计算、拼图。

  多交流:和家人朋友聊天、分享日常,让大脑保持活跃的社交输入。

  控制疼痛:疼痛会消耗注意力和精力,合理镇痛有助于患者集中精神恢复认知。

  温馨提示:术后康复不是靠“捂着脑袋静养”,而是要让大脑在安全的情况下多用、多动,才能加快“重启”速度。

  四、写在最后

  麻醉恢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就像手术后的“隐形副作用”,它可能让患者的康复之路多一些波折,但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关键在于——术前储备、术中保护、术后激活,三步缺一不可。

  正如一位麻醉科医生说的:

  “麻醉不是让你睡一觉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精密的大脑旅行,出发前的准备、旅途中的平稳、到达后的调整,缺一环都可能影响体验。”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即将手术,不妨把这3招收藏起来,让大脑从麻醉中醒来的那一刻,就能少走弯路,稳稳回归最佳状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