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呼吸困难怎么办?危重症护理有妙招

2025-08-20 09:18:39 株洲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袁琼

  呼吸困难,是危重症患者常见而紧急的症状表现,其本质是机体对氧气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失衡,导致患者主观上感到呼吸费力、胸闷,甚至濒临窒息。对于公众而言,了解呼吸困难的形成机制和科学应对措施,不仅能减少恐慌情绪,还能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处理方法,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环境中,呼吸困难的护理策略更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一、呼吸困难的本质:从“气”到“命”的过渡

  呼吸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气体交换,提供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正常状态下呼吸是一个自动化、高效的生理过程。当身体的任何一个环节被阻滞,机体就会发出“呼吸困难”的警报,其来源可为肺疾病,如肺炎、肺水肿、急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可由心脏功能不全、呼吸道阻塞、神经调节紊乱以及严重的贫血引起。

  另外,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进入到危重状态时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如败血症、重症胰腺炎、严重创伤、休克等,这种呼吸困难不仅局限于肺部,是整个机体功能失衡所致,往往是病情危急甚至危重症的表现,因此,若呼吸困难发生较突然、进展很快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应高度重视并启动全面的护、治干预。

  二、危重症护理的原则:科学与细致的平衡

  重症救护过程中,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是一门技术和艺术,是检验护士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的试金石。一是敏锐的观察力,第一时间分清轻重缓急,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如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及深浅度,有无面红、神情是否正常。

  其次,持续保持呼吸道通畅,放置正确体位、协助叩拍、吸痰等;对有机械通气者,更应严密监测机械通气参数、预防呼吸道阻塞、呼吸回路密闭及湿化,预防呼吸道黏液纤毛干燥及痰栓形成;合理吸氧是缓和呼吸困难的最重要措施,但应注意根据血氧饱和度及病情动态调整浓度及给氧方式,防止过度给予氧引起氧中毒。

  患者的心理平稳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呼吸困难的同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甚至恐慌心理,易使呼吸更不平稳,对此护师应做好言语、情志护理及营造安静休息环境,确保患者的安全感,协助患者积极治疗。除此之外在护理条件允许时还可在其中应用非药物的治疗方式如指导腹式呼吸和逐渐延长呼气方式,提升肺通气能力。

  三、护理干预的核心策略:呼吸支持与多系统协同

  呼吸支持是危重症护理难度最大的部分,依据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分级,轻中度通过低流量鼻导管、鼻面罩吸氧纠正缺氧状况;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氧合下降或者CO2潴留,应考虑使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如上措施还是不能使症状改善的话,应及时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方案。在呼吸支持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通气是否同步、血气如何改变、人工气道的护理、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和感染等的预防。

  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要包括肺功能的护理,还需要对心脏、代谢、神经系统的护理。而呼吸症状往往不是孤立、单一系统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系统失衡导致的疾病结果。比如,严重的感染致炎引发的炎症风暴可使肺毛细血管漏液、引发ARDS;心功能不全患者导致呼吸困难的肺淤血加重等。这一类病情复杂的呼吸困难需要在护理环节做到吸氧、排痰的基本照护,还需要进行液体的照护、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照护、药物治疗照护和营养支持,最终达到“全人”照护。

  除护理技能外,护理信息记录、沟通协调不可忽视,完善护理记录能够清晰展示病情趋势,辅助医生判断,同时医护配合以及交班制度的有效落实也能使护理不留死角,能够发挥最大救治效能。

  四、结语

  呼吸困难不是简单的“气喘”,而是机体发出的严重警告。科学、及时、规范地护理干预,是减轻症状、防止恶化的关键。对于公众来说,掌握基本判断与应对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能及时求助,将大大提高生存机会。

  危重症护理并非只在重症病房发生,它也延伸至家庭、社区和每一个健康守护者的身边。认识呼吸困难、重视护理干预,就是守护生命的第一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