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防眩晕,中医教你“补肝肾、调气血”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早晨从床上坐起来时,眼前一黑、耳边嗡嗡响,甚至站不稳扶着墙才缓过来;或者走路时忽然觉得天旋地转,必须停下来休息。这些眩晕可能只是暂时的,也可能是健康发出的“警报”。现代医学认为,中老年人眩晕常与血压波动、颈椎病、贫血、内耳平衡器官功能下降有关。而在中医看来,眩晕往往是肝肾不足、气血失调造成的——好比房子里的灯泡忽明忽暗,是因为供电不足或线路不稳。要想预防和改善,就要从“补肝肾、调气血”入手。
一、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头是“诸阳之会”,需要充足的气血来滋养。一旦供应不足,或者供应过程被阻碍,就可能出现眩晕。
1.肝主疏泄、藏血
肝像身体的“调度中心”,负责疏通气机、调节情绪、储存血液。肝血不足时,头目得不到滋养,就会头晕眼花;若情绪波动大,肝阳上亢,也会让头部“冲上去的火”导致眩晕。
2.肾主藏精、生髓
中医说“脑为髓海”,肾精充足才能生髓养脑。如果肾精亏虚,脑部就像缺了营养的树木,容易出现眼花、记忆减退、耳鸣等问题。
3.气血为脑之养料
气推动血运行,血携带营养,二者缺一不可。气虚血少,就像水泵动力不足、水管里的水又不够,脑部供养自然不稳定,眩晕就找上门来。
4.中医常见的眩晕类型
肝阳上亢型:头晕伴头胀、易怒、耳鸣,多见于情绪紧张或血压偏高的人。
气血亏虚型:头晕伴心悸、面色苍白、乏力,常见于贫血、术后或大病初愈的人。
肾精不足型:头晕伴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痰湿中阻型:头重如裹、伴有胸闷恶心,多与肥胖、饮食油腻相关。
二、日常调养原则——补肝肾、调气血
1.饮食养护
补肝肾食材:黑豆、枸杞、黑芝麻、核桃、山药、桑葚。
补气血食材:红枣、桂圆、菠菜、胡萝卜、瘦牛肉、鸡蛋、鱼类。
注意饮食清淡:少油少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浓茶、咖啡),减少血压波动和肝火上升。
2.作息规律
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夜晚是肝血回流和肾精养护的重要时段。
情绪要稳定,遇事尽量深呼吸、缓处理,防止肝气郁结。
3.适度运动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游泳等温和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平衡感。
运动不宜过猛,以微微出汗、呼吸略加快为度。
三、中医常用调理方法
食疗方:食疗是中医调养的重要方法,通过日常饮食中的药食同源食材,既能补足身体所需,又能长期温和改善体质。
枸杞菊花茶:枸杞10克、菊花5克,开水冲泡,清肝明目,缓解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
黑芝麻核桃糊:黑芝麻30克、核桃仁20克,炒香后磨粉,用温牛奶或米粥冲调,补肝肾、养脑髓。
红枣桂圆粥:大米50克、红枣5枚、桂圆肉5克,煮粥,益气补血,改善贫血性眩晕。
针灸推拿:针灸与推拿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动,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常见方法。
常用穴位:百会(头顶中点)、风池(颈后两侧凹陷处)、足三里(膝下外侧)、太溪(内踝后方)。
推拿颈肩可放松肌肉、促进颈部供血,对颈源性眩晕有帮助。
中药调理:中药讲究“因人因证而异”,通过辨证施治,既解决当下的眩晕症状,又改善体质。
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息风的方药(如天麻钩藤饮)。
肾阴虚型:常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补肾滋阴的方药(如六味地黄丸)。
所有中药都应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自己盲目买药。
四、预防眩晕的小贴士
起身动作慢:从躺到坐、从坐到站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保持充足饮水:每天1500-2000毫升水,防止血液黏稠。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次测血压、血糖、血脂,发现问题早干预。
留意危险信号:如果眩晕伴有呕吐、说话不清、肢体无力,应立即就医,排除中风等急症。
眩晕虽然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但并非“年纪大了就该忍着”的小毛病。中医讲究“治未病”,通过补肝肾、调气血、养心神,可以减少眩晕的发作频率、减轻症状。只要日常注意饮食、作息、情绪和运动,配合适当的中医调养,就能让头脑更清醒、身体更稳当,生活质量更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