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嘱用药+良好生活护理=血压稳定控制
提到高血压大家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亲戚和朋友中肯定有患高血压病的。很多人患了高血压后,虽然医生提醒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但是病程较短或病情较轻时并不存在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感,因此很难得到人们的重视。确诊高血压后,大部分人认为听医生的话坚持服用降压药就行了,但实际上,高血压病因较为复杂,单独使用降压药并不能够保证长期稳定地控制血压。有些患者由于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即便是遵医嘱用药也无法保证血压的良好控制,无形中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器官损伤的风险,甚至会发生恶性事件危及生命。想要稳定地控制血压,用药和良好的生活护理缺一不可,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一、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
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用药、继发性疾病和生活方式。药物选择不当或自行增减药物、漏服等会造成血压波动,特别是合并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患者用药务必要妥善选择。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其他疾病导致的血压增高,例如发生肾动脉狭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内分泌疾病者血压水平会异常增高,使用降压药物血压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规律用药治疗且治疗方案得当,但是饮食习惯不合理,长期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血容量增加造成血压升高,吸烟和大量饮酒、肥胖或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控制,此外长期焦虑紧张或失眠人群,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也会导致血压升高。从临床经验来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是难治性高血压外,其他原发性血压患者血压的良好控制除了规律用药外,一定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证实,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使高血压患者寿命接近普通健康人群的寿命,想要确保血压稳定控制,遵医嘱用药和良好生活护理同样重要。
二、高血压该如何用药
降压药物类型较多,常见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适用人群也有一定差异,因此药物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联合用药治疗,都需要专业医师综合考虑疾病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并根据降压效果合理进行调整。此外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都需要严格遵医嘱,尤其不能漏服、随意增减药量或擅自停药。此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可能存在耐药性风险,药物疗效的降低会导致血压无法稳定控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进行血压综合干预,才能够确保血压长期良好控制。
三、高血压生活护理
(1)低盐饮食
医学研究证实,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血压患者务必限制食盐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不超过5克,也就是一个酒瓶盖所能盛放的食盐量,此外还要注意如果摄入高钠的食物或调味料如零食、腌菜、腊肠腊肉、加工肉制品等,需要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
(2)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新鲜应季的果蔬,适量摄入动物性产品,建议选择鱼类、白肉,控制热量摄入,保证肌肉健康同时避免体重超标。最好不食用高脂肪食物例如肥肉、内脏等。严格限制饮酒,有条件者忌酒。
(3)坚持运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推荐项目包括跑步、快走、游泳、健身操等,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需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态合理选择,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员,帮助制定适合个体的运动方案。长期运动能够改善心肺功能和血管功能,此外还能够减重,有利于身体健康及血压的稳定控制。
(4)合理调节情绪
心理压力过大会提升交感神经兴奋度,从而引发血压异常升高,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良好的情绪管理是必修课。学会主动控制情绪,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可以学习专业的情绪疏导方法例如冥想法、腹式呼吸等,帮助保持稳定的情绪。对于情绪明显异常者,建议及时接受心理干预。
(5)定期监测血压
血压波动影响因素多且具有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定并记录血压,能够及时了解血压异常波动,还可以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病,目前尚无治愈可能,但是单独用药治疗无法保证长期血压控制效果,因此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自护能力,保障血压长期稳定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保证自身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