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家人“助攻”:慢阻肺照护者实用手册

2025-08-25 09:39:48 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 袁鸿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慢阻肺患者而言,家庭照护质量直接影响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作为家属,掌握科学照护知识,做好病情观察、协助排痰和心理支持这三项核心工作,能为患者康复筑起坚实后盾。

  精准识别:病情变化的早期观察要点

  慢阻肺病情易受天气变化、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波动,早期识别病情变化是避免急性加重的关键。家属可通过“看、听、问、测”四步法日常监测。

  “看”即观察呼吸与痰液状态。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若超过24次/分钟、胸廓起伏加剧,或出现“三凹征”,表明呼吸负荷加重。当口唇由红润转为青紫,意味着缺氧恶化,需立即处理。此外,痰液由白转黄、绿脓性,或痰中带血,多为呼吸道感染信号,易诱发病情恶化。

  “听”主要听呼吸音与咳嗽声。家属可在患者平静时贴近胸部倾听,若闻及哮鸣音(类似哨声)或湿性啰音(水泡破裂声),说明气道痉挛或分泌物增多;当咳嗽频率增加、程度加重,尤其是夜间阵发性咳嗽影响睡眠,需警惕病情恶化。

  “问”是通过交流了解患者主观感受。每日询问是否有胸闷、气短加重,活动耐力是否下降(如原来能步行500米,现在仅能走100米即感呼吸困难),有无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若出现下肢水肿、晨起头痛、睡眠中憋醒等情况,可能提示合并肺心病或呼吸衰竭,需立即就医。

  “测”即借助工具客观监测。家庭可配备指脉氧仪,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正常应维持在92%以上;使用峰流速仪监测最大呼气流量,若数值较基础值下降20%以上,提示气道阻塞加重。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用药情况、症状变化和活动量,为复诊时医生评估病情提供参考。

  科学助力:有效协助排痰的实用方法

  痰液潴留是慢阻肺患者常见问题,会加重咳嗽、呼吸困难,还易引发肺部感染。家属协助患者有效排痰,能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体位引流是简便有效的排痰法。根据病变部位选体位:肺上叶取坐位或半坐位;中叶、下叶采用头低脚高位(床尾抬高30-50厘米)。每次引流15-20分钟,每日2-3次,建议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进行。引流时家属用空心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力度以患者舒适为宜,助痰液排出。

  胸部叩击联合咳嗽,能有效促进排痰。操作前先用生理盐水雾化10-15分钟稀释痰液,患者取侧卧位,家属手指并拢内合,按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以每分钟120-180次频率叩击胸壁5-10分钟。叩击后指导患者深吸气,屏气2-3秒后用力咳痰。注意避开脊柱、胸骨、肾区及肝脾,防止损伤。

  对无力咳嗽的患者,家属可站在侧面,呼气时用手轻推患者上腹部增加腹压辅助排痰。同时建议患者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若痰液黏稠难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雾化吸入或口服。使用雾化器时,注意设备清洁消毒,防交叉感染;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加重,立即停止操作并清理呼吸道。

  心灵护航:专业心理支持的实施策略

  慢阻肺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家属的心理支持是其康复的重要支柱。

  建立有效沟通:主动倾听患者心声,用开放式提问引导表达,避免敷衍回应,以积极反馈增强患者信心。

  调整疾病认知:与患者共学慢阻肺知识,明确疾病可控性,鼓励其参与疾病管理,减少无助感。

  营造积极氛围:家属保持乐观,组织适宜家庭活动,鼓励患者社交,避免过度关注疾病和孤独感。

  及时干预疏导:若患者出现持续情绪异常或自杀倾向,需立即联系心理医生,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慢阻肺照护是长期细致的工作,家属科学协助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风险。通过精准观察病情、科学协助排痰和专业心理支持,家属不仅是生理照护者,更是患者战胜疾病的精神伴侣。照护中家属也要注意自身健康,保持良好状态,才能提供更持久的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