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室护理,心理支持不可忽视
介入治疗室(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作为现代医学技术的产物,它应用到各个领域,运用影像技术作为导引下的微创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浅显的、时间短的。但是,尽管介入治疗在技术上安全,然而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更多的是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焦虑烦躁。在介入治疗室护理中心理支持是最关键的。下面就介入治疗室护理心理支持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一、介入治疗室护理的基本要求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指导患者做好身体和心理准备。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过程、风险及好处,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
术中护理:术中护理需遵循无菌原则,及时监测生命体征,治疗顺利进行;尽量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刺激,帮助保持镇静。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侧重于对患者的后期观察与恢复。患者对病情的改善或者身体的并发症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担心,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并指导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针对身体情况活动以及调节饮食习惯。
二、介入治疗室护理中的心理支持不可忽视
在介入治疗室护理中,除了生理方面的护理,精神护理很重要。患者在治疗时会因为治疗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和未知的、不明的危险因素导致担忧以及疼痛,这使得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焦虑、恐惧。
高度焦虑恐惧的普遍性:几乎所有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恐惧心理。介入治疗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是新事物,没有足够了解和认知,他们对治疗不了解、不信任,对于介入诊疗可能发生的未知因素而心有不安,特别是危重患者,因担心手术的风险可能出现心神不安。
护理配合对治疗结局的干预:对本组纳入对象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在对疾病治疗存在焦虑、恐慌情绪时可能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严重者会出现心血管事件等不良结局,故患者情绪波动还会耽误患者的治疗进度,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康复进展缓慢,因此护理人员应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干预,调整其情绪。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
构建信任:护患之间良好的互相信任是心理支持的前提。护理人员要以真诚、细腻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治疗恐惧和顾虑,在术前耐心地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过程、治疗目的和目的性,以及安全性和成功率,形成信任关系,让患者明确认知护理人员作为其治疗过程的“陪伴者”,能够帮助其战胜治疗中的困难。
对患者进行情感安慰: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紧张、恐惧,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情感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护理人员可进行一些慢声细语、轻松的话语交谈,笑脸示人,与患者交流。护理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情绪波动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有效地疏导。
提供信息支持:许多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缺乏对治疗的了解,这种“信息盲区”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详细、通俗易懂的治疗信息,帮助患者了解治疗的具体流程和可能的风险。科学的知识普及,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减轻因信息不足带来的焦虑。
放松训练: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保持镇静状态,尤其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做些放松训练,从而缓解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紧张心情。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以一种最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的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在患者术后进行介入治疗后,会出现一定的身体不适,甚至会担心自己的病情进展。护理人员应继续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对待术后的康复,在此期间可通过打电话的形式回访、随访患者,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实现患者的全身心康复。
四、结语
护理工作在介入治疗室中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护理。介入治疗室患者不仅有生理上的要求,还应该对其心理进行完善的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从心理上疏导患者,让患者更坚定地相信治疗的希望,同时促进其术后的康复。介入治疗的成功并不只是依靠成熟的技术,同时也需要护理工作的帮助和心理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