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中风后便秘不用怕,中医护理来帮忙

2025-08-27 11:44:14 义乌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 陈璐璐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仅致死率高,幸存者也常常面临长期的康复过程。很多患者在恢复期间会出现一个看似不大却非常折磨人的问题——便秘。

  一、为什么中风后容易便秘?

  中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加上药物、饮食改变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很容易出现便秘。如果强行用力排便,还会导致血压升高、颅内压增加,甚至对神经功能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常规的通便方法,如饮食调整、运动或使用开塞露,虽然能暂时缓解,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医认为,中风后便秘与人体整体机能失调有关,尤其是“大肠传导失常”,与肺、脾、胃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二、中医如何理解便秘?

  中医理论中,大肠是“传导之官”,负责传送糟粕。如果大肠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大便不畅。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也会影响大肠的蠕动。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也是常见病因。

  三、中医护理的优势

  安全无创:两种方法都属于体表刺激,无创无痛,几乎没有副作用

  经济实惠:材料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长期使用

  患者接受度高:无痛操作,居家也可进行,遵从性好

  整体调理:不仅治疗便秘,还能调节全身气血,促进中风康复

  四、耳穴埋豆:小豆子,大作用

  “耳穴埋豆”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它采用的是王不留行籽这种中药种子,因其大小适中、质地坚硬且具有药用价值,成为耳穴刺激的理想材料。中医认为,耳朵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而是全身经络汇聚的“微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记载。现代“全息理论”也证实,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对应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

  操作时,中医师会先为患者进行耳部探查,寻找便秘对应的反应点(通常在大肠、肺、交感等区域会出现压痛、变色或电阻变化)。然后在相应穴位贴上带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胶布,指导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耳部有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刺激这些区域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同时,持续按压产生的轻微刺激就像在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肠道功能,帮助重建正常的排便反射。

  五、穴位揿针:轻轻一按,长效刺激

  穴位揿针是一种创新型的皮内针,结合了传统针灸与现代贴敷技术的优点。它比传统的针灸针更短更细,专门设计用于长时间留置在皮内或皮下。揿针的针身极短,通常只有0.5-1毫米,刚好刺入皮肤表层,不会伤及深层组织和内脏,安全无痛。针尾带有扁平的小贴片,可以稳定地固定在皮肤上,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中,最常选用的是支沟穴。这个穴位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是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刺激此穴能够疏通三焦气机,通调水道,促进肠道蠕动。与传统针灸的短暂刺激不同,揿针可以留置2-3天,提供持续、温和的刺激。这种持续的微刺激就像给身体一个温和的提醒,不断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肠道的正常节律。

  临床研究表明,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揿针治疗中风后便秘,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方法或常规护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耳穴调节整体功能,揿针针对具体经络,形成“整体+局部”的双重调节。患者通常在治疗2-3天后就开始出现改善:首次排便时间提前,排便频率增加,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更重要的是,这种联合治疗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从生理基础上改善肠道功能。

  中风后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难,便秘是其中一道常见的“坎”。中医护理方法如耳穴埋豆和穴位揿针,以其温和、有效、整体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类似问题,不妨在医生指导下尝试这些中医外治法,让康复之路更顺畅、更舒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