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麻醉醒了就没事了?苏醒期隐藏风险需警惕

2025-08-27 13:53:32 威海市立医院 孙艳

  当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患者从麻醉中苏醒,家属悬着的心常瞬间落地,以为“最难的一关已经闯过”。然而,麻醉苏醒期绝非“安全着陆”的终点,而是如同飞机降落时的关键阶段——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从呼吸抑制到误吸,从躁动到认知模糊,苏醒期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术后康复的成败。

  一、麻醉苏醒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抑制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失去意识、痛觉,同时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苏醒则是药物在体内代谢、作用消退后,意识和生理功能逐步恢复的过程。不同药物的代谢速度差异显著:短效药物可能让患者术后半小时内苏醒,而长效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者,苏醒时间可能延长至数小时。

  但“醒来”不等于“安全”。麻醉药物残留可能持续影响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就像手机充电未满就强行开机——看似能使用,实则功能受限。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变浅、血压波动或意识模糊,需医护人员密切监测。

  二、苏醒期的五大“隐形杀手”

  1.呼吸抑制

  麻醉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或暂停。即使患者能说话,也可能因困倦再次入睡,引发舌后坠(舌头堵塞气道)或呼吸变浅。术后苏醒期,患者就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若家属或医护人员未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应对策略:术后6小时内,让患者保持侧卧或头偏向一侧,便于分泌物排出;家属需全程陪伴,避免患者独自活动,尤其是去卫生间或下床走动。

  2.误吸与吸入性肺炎

  全麻后,患者的咳嗽、吞咽反射尚未恢复,若此时进食或呕吐,食物、胃酸可能直接进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这就像给一台未启动的吸尘器强行倒入灰尘,只会堵塞管道、损坏机器。

  应对策略:术后严格遵循“禁食禁水”指令,即使感到口渴,也只能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若出现恶心呕吐,应立即将患者头转向一侧,并呼叫医护人员。

  3.苏醒期躁动:情绪的“失控风暴”

  部分患者醒来后会出现烦躁、挣扎,甚至试图拔掉输液管或引流管,这种躁动可能由疼痛、尿管刺激或药物残留引起。想象一个被束缚在椅子上的人,突然恢复意识却无法动弹,那种焦虑和挣扎是难以控制的。

  应对策略:家属可通过温柔抚摸、轻声安慰帮助患者平静;若躁动剧烈,医护人员会使用镇痛药或镇静剂,切勿强行按压患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4.认知功能障碍:大脑的“短暂迷航”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苏醒后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方向感迷失,这种现象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它可能由麻醉药物残留、手术创伤或炎症反应引发,通常数周至数月可恢复,但可能增加长期痴呆风险。

  应对策略:家属需耐心陪伴,避免患者独自外出;通过照片、日历等工具帮助其重建时间感;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

  5.低温与寒颤:身体的“颤抖警报”

  手术室温度较低,加上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患者常出现体温下降。术后寒颤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引发伤口疼痛。想象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只穿单衣,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以产生热量。

  应对策略:术后及时盖上温热的毯子,避免暴露皮肤;若出现寒颤,可告知医护人员使用加温设备或药物缓解。

  三、特殊人群的“加倍警惕”

  老年人:苏醒期的“慢节奏”老年患者代谢慢,麻醉药物残留时间更长,苏醒期可能延长至数小时。他们更易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需家属耐心陪伴,避免独自活动。就像一部老旧的机器,启动和关闭都需要更长时间。

  儿童:哭闹背后的“危险信号”儿童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哭闹可能是疼痛、缺氧或尿管的刺激。若孩子持续哭闹、面色发红或呼吸急促,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检查。

  慢性病患者:基础疾病的“叠加风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麻醉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变化,家属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基础疾病,并协助记录生命体征。

  总之,麻醉苏醒期不是终点,而是安全的起点。从患者睁眼的那一刻起,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共同警惕,才是穿越这一危险阶段的关键。真正的“手术成功”,不仅在于切口的愈合,更在于从麻醉到康复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