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从“脾”“肾”入手:中医视角下的慢性肾病水肿管理

2025-08-27 14:01:38 浙江义乌市中医医院脑病三科 应建军

  身体“发大水”?原来是脾肾在呼救!很多慢性肾病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眼睑浮肿,到了下午或晚上,小腿一按一个坑,好久才能弹回来,鞋子也感觉变紧了。这其实就是“水肿”,是身体发出的一个重要警报。在西医看来,这与肾脏功能下降、蛋白流失等有关。而在中医眼里,这场身体的“水灾”,根源往往在于两个核心部门——“脾”和“肾”——的功能失调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中医视角详细了解慢性肾病水肿的管理方法。

  一、脾和肾:身体的“水利部长”和“能源部长”

  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座城市,水液的代谢需要一套精密的系统。

  肾,是“水利部长”兼“能源局长”。它像身体的锅炉房,肾阳(肾的火力)就是锅炉里的火。火够旺,才能把喝进去的水蒸腾汽化,让清澈的部分去滋润全身,浑浊的废水则变成尿液排出。如果肾阳虚了,锅炉没了火,水就无法被正常利用,变成冷水泛滥成灾,首先堆积在身体低处,就成了下肢冰凉、水肿。

  脾,是“物流总监”。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水,全靠脾来消化、吸收(这叫“运化”),并把精微物质和水分输送到全身。如果脾虚了,物流系统瘫痪,水和营养就运不出去,堵在身体里,尤其是下肢,形成水肿。这种人还常常感觉身体沉重、乏力、吃完饭肚子胀。

  所以,中医治水肿,不是简单地“抽水”,而是一边给锅炉添火(温肾阳),一边疏通物流(健脾运),从根本上恢复身体的水液平衡。

  二、如何给脾肾“加油”和“减负”?

  中医有一套组合拳,包括吃药、外治和食疗。

  1.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精准打击

  中医大夫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开方,比如:

  如果你特别怕冷,腰膝酸软,水肿按下去软软的、回弹慢,可能是“锅炉”没火了,常用像真武汤这样的方子来温阳利水,好比给锅炉添柴。

  如果水肿非常严重,小便也不多,可能会用五苓散来紧急疏通水道,先把多余的“洪水”排出去。

  (请注意:中药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自己切勿乱配乱吃)

  2.外治法:安全有效的“快捷方式”

  不吃药也能调理,非常适合日常保健:

  中药特色消肿贴:在医生指导下,将芒硝大黄等中药打粉,放入布袋中,敷于患处,可有效地减轻水肿,相对于口服药物治疗,安全便捷。

  中药泡脚:用黄芪、桂枝、艾叶各20克左右煮水,兑温后泡脚20-30分钟,直到微微出汗。能温暖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利水消肿。

  艾灸:点燃艾条,温和地熏烤足三里(健脾要穴)、涌泉(补肾要穴)等部位,每天10-15分钟。艾灸的温热之力能有效为身体补充阳气,驱散寒湿。

  3.食疗:吃出来的“健脾利水药”

  饮食管理至关重要,牢记“清淡、温软、少盐”的原则。

  多吃这些“明星食材”:

  健脾高手:山药、薏米、白扁豆。可以用来和大米一起煮粥,是平补脾气的佳品。

  利水能手:冬瓜(尤其要带皮煮)、玉米须(晒干后泡水喝)、赤小豆。有很好的利尿效果。

  温肾帮手:适量的黑豆、核桃、生姜。能微微温煦肾阳。

  一定要远离:高盐食物(咸菜、火腿肠)、生冷食物(冰淇淋、冷饮)、油腻食物。它们会加重脾和肾的负担。

  三、生活好习惯,胜过吃药

  动一动:不要因为水肿就整天躺着,适当地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能帮助气血流通,水液自然更容易代谢出去。

  好心情:思虑过多最伤脾,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就是对脾最好的呵护。

  睡好觉:熬夜透支的是宝贵的肾精,规律作息就是最好的养肾。

  常监测:每天固定时间称体重、量腿围、记录尿量,能帮你最直观地判断水肿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

  管理慢性肾病水肿,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只盯着“水”本身,而是要看到背后疲惫的“脾”和“肾”。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中药、外治、食疗),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你就能更好地为脾肾“加油”,稳住身体的“水龙头”,提高生活质量,带病延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