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心理急救同样重要:急诊患者的情绪安抚技巧

2025-08-29 09:38:20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侍濛

  在急诊环境中,时刻都可能上演生死时速。医护人员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穿刺针下的血管、抢救车中排列整齐的药品,这些关乎生命体征的“硬指标”固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还有一项常常被忽略却同样重要的工作: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急救。当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将人推入急诊这个高压环境时,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如同无形的“二次伤害”,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生理痛苦,还可能干扰治疗配合度,甚至引发医患矛盾。掌握科学的情绪安抚技巧,为患者筑起心理防线,是我们职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1.真诚沟通,展现专业

  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真诚是关键。需以温和且坚定的语气,向患者清晰介绍自己及所在科室。就像护士微笑着告知:“您好,我是急诊科护士[姓名],您身处安全可靠的急诊室,我们定会全力照顾您。”

  2.保持环境稳定

  急诊室通常人员嘈杂、设备声响不断,这会让患者感到不安。医护人员应尽量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调节室内光线柔和,减少不必要的噪音。例如,轻手轻脚地操作设备,说话声音轻柔,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空间。

  3.给予身体接触安慰

  在适当的情况下,向患者传递关怀与支持。比如,轻轻握住患者的手,或温柔地拍拍他们的肩膀,用无声的动作给予力量。但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个人空间和文化背景,避免引起不适。

  二、倾听与理解患者感受

  1.专注倾听,不打断

  患者倾诉痛苦担忧时,医护人员用心倾听,以专注的眼神与患者交流,传递关切。让他们抒发情绪、讲清想法。

  2.共情回应,表达理解

  用共情的语言回应患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比如,患者说“我害怕这次手术会失败”,医护人员可以回应:“我能理解您现在的担忧,手术确实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害怕,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3.鼓励患者表达情绪

  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压抑自己的情绪,医护人员要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说:“如果您有什么感受,都可以跟我说一说,说出来可能会让您感觉好一些。”

  三、提供准确信息与解释

  1.及时告知病情进展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关注,医护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向他们告知病情的最新情况,包括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确定的语言,让患者心中有数。例如,医生可以跟患者说:“您的检查结果显示,目前病情比较稳定,我们正在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2.解释治疗过程与目的

  对于患者不理解的治疗操作和药物使用,医护人员要耐心地解释其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比如,在给患者打针前,护士可以说:“这针是帮助您缓解疼痛的药物,注射后您会感觉舒服一些。”

  3.告知可能的预后情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要客观地告知他们可能的预后情况,包括康复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同时,要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医生说:“虽然您的病情比较严重,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四、帮助患者应对焦虑与恐惧

  1.教授放松技巧

  教患者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比如,护士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慢慢地呼气,感受腹部的收缩,重复几次。”

  2.引导积极思维

  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病情和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分享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让患者看到希望。例如,医护人员可以说:“之前有一位患者跟您的病情类似,通过积极治疗和配合,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

  3.鼓励家属陪伴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家属陪伴在身边,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家属的关心和鼓励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增强他们应对疾病的勇气。

  五、结论

  急诊患者的心理急救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通过建立信任与安全感、倾听与理解患者感受、提供准确信息与解释以及帮助患者应对焦虑与恐惧等技巧,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愿每一位走进急诊室的患者,不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更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因为我们深知:治愈身体的是药物和技术,而治愈心灵的,是理解与关爱。这,就是心理急救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