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污渍藏隐患!精密器械清洗重点全揭秘
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精密医疗器械就像医生的“得力助手”,小到牙科的根管锉,大到外科的腹腔镜器械,它们精准参与诊断、治疗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器械使用后残留的“看不见的污渍”,可能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看不见的“隐患”:比污渍更可怕的是“隐形残留”
提到器械清洁,很多人会觉得“洗干净、看着亮”就够了。但在医学领域,“干净”的标准远不止肉眼可见——那些附着在器械缝隙、关节、管腔内的生物负荷残留,才是真正的隐患源头。
这些“隐形污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血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它们会在器械表面形成黏性薄膜,若未彻底清除,后续消毒灭菌时会像“保护罩”一样,让细菌、病毒躲在里面“逃过一劫”;二是体液中的脂肪类物质,尤其在外科器械、妇产科器械上常见,容易堵塞器械的细小通道,影响下次使用时的精度;三是药物残留,比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若残留在器械表面,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或药物过敏。
二、清洗“三步走”:从“预处理”到“终末漂洗”,一步都不能少
精密器械的清洗不是简单的“冲一冲、擦一擦”,而是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业内常称为“清洗三步骤”,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缺一不可。
第一步:预处理——“及时处理”是关键
器械使用后,必须在2小时内开始预处理,这是因为血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在常温下会快速凝固,一旦凝固在器械表面或缝隙中,后续清洗难度会大大增加。预处理的方法很简单:用流动的纯化水冲洗器械表面,去除可见的污物;对于有管腔的器械(如胃镜、喉镜),要用专用的冲洗针插入管腔,反复冲洗,确保管腔内没有残留;如果器械上有干涸的污物,不能用硬毛刷刮擦(避免损伤器械表面),而是用含酶清洗剂浸泡10-15分钟,让酶制剂分解蛋白质、脂肪,使污物软化后再冲洗。
第二步:主清洗——“酶制剂+超声波”双管齐下
预处理完成后,就要进入核心的主清洗环节。这一步的关键是“针对性清洁”:不同类型的器械,要用不同的清洗剂——清洗手术器械常用多酶清洗剂(能同时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清洗牙科器械常用酸性清洗剂(去除牙垢、牙结石),清洗内镜则要用专用内镜清洗剂(避免损伤内镜的橡胶部件)。
除了清洗剂,超声波清洗机也是“好帮手”。很多精密器械有细小的缝隙、孔洞(如骨科的螺钉、眼科的显微剪刀),手工清洗无法触及这些“死角”,而超声波清洗机通过高频振动,能让清洗剂产生微小气泡,气泡破裂时产生的冲击力可以深入缝隙,将残留污物“震”出来。
第三步:终末漂洗——“纯化水+干燥”,杜绝二次污染
主清洗后,器械表面可能残留清洗剂成分,若不彻底去除,会影响后续的消毒灭菌效果,还可能导致器械生锈。因此,必须进行终末漂洗:先用纯化水(经过处理、去除杂质的水)冲洗器械表面和管腔,反复冲洗3-5次;然后用压缩空气吹干管腔内的水分(避免管腔内积水滋生细菌);最后将器械放入干燥箱中,在60-80℃的温度下干燥30分钟,确保器械完全干燥。
三、这些“误区”要避开:别让“不当操作”毁了清洗效果
在实际清洗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想当然”而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看似小事,却可能让之前的清洗工作“前功尽弃”。
误区一:“肉眼看着干净就行,不用那么麻烦”。很多人觉得,只要器械表面没有可见污物,就是洗干净了。但实际上,即使肉眼看不到,器械表面仍可能残留大量细菌、病毒——比如每平方厘米的器械表面若残留100个以上的细菌,就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因此,清洗后必须通过专业的检测(如蛋白质残留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来判断是否合格,而不是靠肉眼判断。
误区二:“清洗剂浓度越高,清洗效果越好”。有些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清洁效果,会随意增加清洗剂的浓度,比如将多酶清洗剂的浓度提高到推荐值的2倍。但实际上,清洗剂浓度过高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导致清洗剂残留难以去除,甚至腐蚀器械表面的镀层(如不锈钢器械的铬镀层),反而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正确的做法是按照清洗剂说明书的推荐浓度配制,比如多酶清洗剂的浓度通常为1:100(1份清洗剂加100份水)。
精密医疗器械的清洗,看似是“小事”,实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每一个看不见的缝隙、每一次严格的清洗步骤、每一个避开的误区,都是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精密器械清洗的重要性,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医疗过程中这些“看不见却很重要”的细节,共同守护医疗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