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筛查怎么做?不同人群的检查选择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定期筛查能尽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提高治疗效果。不同人群的肠癌风险存在差异,筛查方式和频率也需相应调整,这些选择相互关联,例如粪便检查异常后需进一步行肠镜确认,需结合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定期筛查
无肠癌家族史、无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建议从45岁起进行肠癌筛查。可选择的基础筛查方式包括: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肉眼不可见)排查异常。该检查无创、方便,在家即可完成,每年需进行1-2次。由于单次检测可能受饮食、药物影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连续多次检测可提高准确性,若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明确原因(粪便潜血阳性未必是肠癌,也可能是痔疮、息肉等其他问题)。
肠镜检查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息肉可及时切除(息肉是常见的癌前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普通人群可每5-10年做一次肠镜,若检查无异常,可按此间隔复查;若发现息肉,需根据息肉的数量、大小、病理类型,按医生建议缩短复查时间。
高危人群:更早开始,增加筛查频率
有以下情况者属于肠癌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且筛查频率更高: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肠癌病史;
曾患肠道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
有肠癌病史(术后需定期复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以肠镜为主,因其能更精准地发现早期病变。首次筛查后需根据结果调整频率。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一年需复查一次肠镜,无异常则后续每3-5年复查;若有家族史且家族中存在多人患病或发病年龄较早(如<50岁),筛查间隔可能需要进一步缩短。
除肠镜外,高危人群也可结合粪便DNA检测(检测粪便中肿瘤细胞的DNA异常),该检查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略低于肠镜,可每1-3年进行一次,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做肠镜确认(不能仅以粪便DNA结果作为诊断依据)。
其他筛查方式及注意事项
钡剂灌肠造影通过X线观察肠道轮廓,可发现较大的肿瘤或息肉,但对细小病变(如小息肉)的检出率不如肠镜,且无法进行活检,适合无法做肠镜的人群(如肠道狭窄、严重肠道粘连者),一般每5年一次。
胶囊内镜是吞服带有摄像头的胶囊,随肠道蠕动拍摄图像,无需插管,舒适度较高,但不能像肠镜那样进行活检或切除息肉,且可能存在肠道盲区(如肠道皱褶处),可作为肠镜的补充检查,具体频率需遵医嘱。
筛查前需做好准备:粪便检查前3天需避免服用铁剂、动物血制品(如鸭血、猪血)及维生素C补充剂,以免影响结果;肠镜检查前1-2天需吃少渣饮食(如粥、面条),检查前一晚服用泻药清洁肠道(肠道清洁度直接影响观察效果,若清洁不佳可能需要重新准备)。
若筛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切勿因无不适症状而忽视。早期肠癌或癌前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腹痛、便血等症状出现时,病情可能已进展。
肠癌筛查没有统一的“最优方案”,普通人群可先通过粪便检查初步排查,高危人群建议直接选择肠镜。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坚持定期筛查比纠结方式更重要,能有效降低肠癌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