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就用“头孢”?药师提醒抗感染治疗前先找准“真凶”!
“医生,我发烧了,开点头孢吧!”这是门诊经常听到的话。很多人一发热就自行使用抗生素,殊不知这可能是在帮倒忙!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但原因多种多样,绝非都是细菌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发热的正确应对方式,帮助您避开用药误区。
一、认识发热:不只是“感染”的信号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症状。根据口腔温度,发热可分为四个等级: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当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从而可能引发发热。但并非所有的发热都是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性发热则原因更加复杂,包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等。如果是非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发热,使用头孢类药物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
二、治疗原则:对因治疗才是关键
1.细菌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必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确保完成整个疗程,彻底清除感染。对于局部感染,还需要进行局部清洁、消毒和引流。抗生素选择需要考虑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
2.病毒感染处理
只有部分病毒感染需要抗病毒治疗,如流感、疱疹等。大多数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增强免疫力很重要:保持良好营养、充足睡眠、避免疲劳。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这对病毒感染无效。
3.其他感染治疗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需要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同时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复发。真菌感染需要根据真菌种类选择抗真菌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炎药物。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需要抗肿瘤治疗和支持治疗。
三、常见误区:这些坑不要踩
1.感冒就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病程通常自限。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效,是典型的滥用,只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出现脓痰、白细胞增高等表现。不要一感冒就自行服用头孢类抗生素。
2.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使用抗生素有害无益。即使是细菌感染,也需要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选择合适药物。结核发热使用普通抗生素会延误治疗。
3.消炎药≠抗菌药
很多人混淆消炎药和抗菌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主要是指非甾体类抗炎药。而抗菌药物则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两者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不能互相替代。
四、正确的应对发热措施
当出现发热时,不要急于使用头孢类药物。如果体温低于38.5℃,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使用退热贴等。同时,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休息,这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如果体温超过38.5℃,或者发热伴有其他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意识不清等,应该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病史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因。
如果确诊为细菌感染,并且适合使用头孢类药物,也要按照医嘱正确使用。严格遵守用药的剂量、疗程,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者过早停药。一般来说,头孢类药物使用过程中要避免饮酒,因为可能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导致面部潮红、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总之,发热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使用“头孢”。在治疗之前,一定要先找准导致发热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既有效治疗疾病,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对待发热这一症状,在药师和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用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