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了舌系带,话就能说清了吗?术后训练你做对了吗?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说话总是含糊不清,去医院一查,原来是舌系带过短,便安排了手术。不少人以为“剪了舌系带,舌头就灵活,讲话自然就清楚了”,可真到术后,才发现孩子的发音还是问题不断,这时才明白,剪系带只是“开门”,舌头的灵活运用还得靠训练“走进去”。
一、舌系带手术的作用
舌系带是连接舌头和口底的一条膜,如果短了,就像给舌头系上了“短绳子”,那么舌头就无法向上下、前后方向活动。发音时,舌尖需要碰到上颚或上牙背的音(t、d、l、n)就会受到影响。手术的目的就是解除舌头的束缚,使舌头活动范围增大,通俗点讲,就是“松绑”,但不会教会孩子如何走路。
二、为什么手术后还需要训练
想象一下,你一直穿着很紧的鞋子走路,然后突然换上很宽松的鞋子,你的双脚是不是也不会立刻走得又快又稳?因为你大脑和肌肉的配合模式早就习惯了那种紧的鞋,舌头也一样。长期被限制着,舌头上的肌肉力量不足,运动模式固定,就算活动空间变大了,也不见得会立刻用对方法发音。这个时候就需要系统地去“重置”大脑和舌头的配合。
三、术后训练的核心目标
术后训练不是简单的“多说几句话”,而是针对舌头的灵活度、力量和精准度进行提升,让舌头能够准确到达发音所需的位置。主要包括:
舌肌力量训练:舌头需掌握“抬高、伸直、顶住”等基本动作,如顶住上颚持续数秒,将舌头伸出嘴外再缩回。
精确定位训练:舌尖精准定位上颚不同部位,如门牙后方的齿龈嵴小凸点,这是多种发音的关键着力点。
发音专练:术前针对性练习易发不准的音素,如t、l、n,逐步扩展至词句训练。
四、训练中的常见误区
很多家长觉得“多跟小朋友聊天、唱歌”就是训练,这只是增加了语言接触量,不能代替有针对性的舌部功能训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慢慢就会好”,却错失了舌头功能的最佳发育期;还有些家长把训练变成了“高压锅”,孩子一开口就紧张,这反而影响了效果。
五、家长在术后康复中的角色
专业训练需要语言治疗师指导,但是家长的配合以及平时的练习也很重要。家长要学会把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孩子刷牙的时候,可以用舌头舔牙齿;吃饭的时候,用舌头把饭顶到一边;玩吹泡泡游戏时,让孩子练习口腔气流,这些都可以让舌头在玩耍中得到锻炼。
总之,剪舌系带是“修路”,训练是“通车”。没有手术,舌头走不远;没有训练,舌头走不稳。真正清晰的发音,需要手术+训练,就像种子+土壤和水分,才可能开出好花。家长如果在手术后尽早开始,科学坚持,就能帮孩子把舌头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让清晰的声音自然流淌出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