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醒来总觉得冷?不是手术室没开空调是身体在“启动防御模式”
麻醉之后清醒的时候,总会有一阵子让人觉得很难受的寒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手术室空调开得太冷,或者被子没盖好,但其实这股寒意背后隐藏着人体的一套“防寒机制”;它并不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而是人在接受麻醉和手术时身体自动开启的一种反应。
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度会被“降低”。平时身体能精准感知温度,一有点变化就会指挥血管收缩,肌肉颤抖以保温,但麻醉药一上身,这种调节就仿佛按了“暂停键”。外界温度变化更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在手术中,体表大面积裸露,消毒液挥发,输液及吸入气体温度较低,都会悄悄带走热量。就算手术室温度合适,病人的核心体温也可能降到平时难以想象的地步。
当麻醉作用开始消失,体温调节中枢也渐渐“醒”过来,它发现体温降低了,于是立刻下令:血管赶紧收缩,肌肉快速颤抖。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肌肉微颤则是为了制造热量。这种微颤是不自主的,病人就表现为发抖、打寒战。看似的“冷”,其实是身体拼命想升温,追回丢失的热量。
这种寒战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它有积极的意义,表明身体正在努力恢复平衡。大多数时候,体温回升之后,发抖会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逐渐减轻。医护人员会给病人再盖一层保温毯,输注加温液体,有时还会给病人服用止颤药,帮助病人度过这短暂的寒冷期。
有意思的是,这种“术后发冷”不是只发生在冬天的,夏天病人也会在麻醉后冷得牙齿打战,因为这跟季节无关,而是跟核心体温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有关。体质偏瘦、老人和小孩的保温能力本来就不强,所以这种降温效应会更明显。
当然,术后寒战也是需要重视的,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肌肉颤抖会增加代谢和耗氧量,心脏负担也可能加重。所以,在手术的设计以及术后的护理上,如何减少体温下降是医护们很注意的一个细节。比如提前给手术室升温,提前给输液和吸入气体加温,手术时尽可能减少体表暴露面积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再换一个角度想,麻醉之后觉得冷,反而可能是身体还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要是体温下降了,身体一点反应都没有才可怕,那说明调节功能可能出问题了,无法及时做出防御反应。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说“麻醉醒来冻得不行”,你就可以告诉他:“这是身体在‘奋力抢回热量’,一次短而有力的自救。”寒意总会散去,平衡总会找回来,那段看似煎熬的时光,其实是生命自我疗愈的瞬间。那一刻,身体正默默动员全部资源守护你;等暖意回归,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比想象中更坚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