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大面积烧伤,护理如何防感染

2025-09-12 09:05:45 平南县人民医院 卢凤贞

  大面积烧伤是指皮肤表面积受损较大,通常超过体表面积的20%。烧伤不仅造成皮肤屏障的破坏,还可能导致血容量骤减、电解质紊乱以及免疫功能受损,其中感染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感染不仅延缓创面愈合,还可引发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生命。

  一、创面管理:防护第一道防线

  创面管理是防止感染的核心环节。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创面成为细菌入侵的高危通道。科学的创面护理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首先,创面清洁是基础。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经过灭菌处理的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进行清洗,避免使用可能带有微生物的水源或器具。清洗时应轻柔,避免对新形成的肉芽组织造成机械损伤。

  其次,创面覆盖同样重要。常用无菌敷料、抗菌敷料或医用纱布在创面覆盖过程中,应确保敷料完整覆盖烧伤区域,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同时,应根据创面渗液量和感染风险,定期更换敷料,避免长时间使用潮湿或污染的敷料。

  此外,局部药物干预也是关键环节。常用的局部抗菌药物如银离子制剂、抗生素软膏等,可以直接抑制创面微生物生长。护理人员需根据创面类型和感染风险,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避免过度使用,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最后,烧伤后形成的水疱和坏死组织也应及时处理。大面积水疱容易积聚渗液,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坏死组织则可成为细菌营养源。护理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去除坏死组织和引流水疱,既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又降低感染概率。

  二、环境控制:营造安全护理环境

  烧伤患者对环境微生物极为敏感,因此护理环境的控制至关重要。科学的环境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首先,空气质量管理是关键。医院烧伤科病房通常采用空气净化和定期消毒措施,保持空气中微生物含量低。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前应严格洗手、穿戴无菌衣帽和口罩,以减少交叉感染。家庭护理环境中,也应保持房间清洁,避免患者接触尘土、烟雾及宠物等可能带菌源。

  其次,物品管理同样重要。患者的床单、衣物、辅助器具均应定期更换和消毒。使用的医疗器械如注射针管、吸痰管等必须一次性使用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避免多人共用器械,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手段。

  此外,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手卫生至关重要。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护理前后均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进行规范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减少手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最后,环境温湿度的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失水明显,环境湿度过低容易导致皮肤干裂,增加感染风险;湿度过高则利于细菌繁殖。因此,保持病房适宜温湿度(一般温度约24℃,湿度50%-60%)有助于创面愈合和感染防控。

  三、系统性护理:提升患者整体防护能力

  除了局部创面管理和环境控制,系统性护理对于防感染同样不可或缺。

  首先,营养支持是基础。大面积烧伤后,患者代谢率显著升高,机体蛋白质和能量消耗增加。如果营养摄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免疫功能和创面愈合。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体重、烧伤面积和病情,合理搭配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补充方案。

  其次,监测与早期干预是关键。护理人员应每天观察创面变化,如渗液量、颜色、气味及周围红肿情况。一旦发现感染征兆,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采取措施,如调整抗菌方案或进一步清创处理。及时的干预能够在感染尚未扩散前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心理护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伴随疼痛、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睡眠、食欲及免疫功能。护理人员通过心理疏导、舒适化护理以及疼痛管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整体抵抗力,从而间接降低感染风险。

  最后,康复护理不可忽视。适度的体位调整、关节活动及功能训练,不仅有助于防止并发症如压疮和关节挛缩,也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反应,使患者整体抵抗感染能力增强。

  四、结语

  大面积烧伤的防感染护理是一项系统、科学、综合性的工作。创面管理是第一道防线,环境控制提供安全外部条件,而系统性护理则增强机体自身防御能力。只有三者协同作用,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预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