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护“心”,金秋“心”守护——秋季心血管健康科普
进入秋季,虽有秋高气爽的惬意,但也有秋燥倦态的疲惫。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这个季节,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发都不能忽视。据《中国心血管健康疾病报告2024》显示:秋冬季节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约占全年的70%。专家指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上升7‰,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等典型病例明显增加。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秋季怎么“养心”“护心”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秋季心血管这么“脆弱”?
1.直接因素:气候因素。一方面,低温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另一方面,空气干燥引发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第三方面就是昼夜温差大导致身体应激反应频繁,增加心肌耗氧。
2.间接因素:秋季生活习惯,一是秋季食欲上升,高油高盐饮食增多,加重心血管负担。另外,秋季户外活动也逐渐减少,代谢减慢,血脂易升高。还有就是秋季情绪波动(如:杜甫有诗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
二、什么是金秋护心“新”理念?
1.护心要保暖:暖出“心”血管
我们的颈部、胸部、脚部等关键部位是重点保护的地方。秋季由于室内外和昼夜温差大,我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大风、降温等特殊天气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风保暖。随身携带外套等合适衣物,防止血管收缩引发躯体不适。
2.护心健康饮食:吃出“心”活力
秋季我们要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杂粮、抗氧化的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等。控制高盐、高糖、高反式脂肪食物摄入,避免暴饮暴食。秋季要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过量饮用冷饮,以免胃肠受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适量食用橘子、柚子等时令新鲜水果。
3.护心要运动:动出“心”功能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长期规律运动能提升心肌收缩力,优化血管弹性,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一般秋季运动避开清晨低温时段,建议上午10点后或下午进行。选择有氧运动的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中低强度运动。专家建议在运动中以不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为原则,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或者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把握强度和时间。
4.护心要减负:给“心”松绑
首先秋季白天越来越短,夜里越来越长。我们要及时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加重心脏负担。另外,要注意保持心情平和,掌握情绪管理技巧,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焦虑、愤怒等极端情绪的爆发。
5.护心要控重:重“心”要转移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提出的体重管理年理念,遵循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家中常备一秤一尺一日历,科学管理自身体重。落实2025年主题:健康体重,一起行动,把BMI控制在18.5-24.0之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标准的体重要求。
三、高危人群的“心”级防护策略
1.冠心病患者的秋季管理
冠心病患者坚持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了解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方法。如发生心绞痛应就地休息,含服药物,如不能缓解,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2.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对三高人群,居家应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变化,控制在合理范围。调整合适的饮食习惯:如高血压患者严格限盐,高血脂患者减少动物脂肪摄入。
四、秋季“心”健康误区澄清
误区一:秋季“贴秋膘”无需节制(纠正:过量进补易加重心血管负担,引发意外)。
误区二:天冷不愿动,干脆不运动(纠正:适度运动更能增强心脏耐受力)。
误区三:只有老年人才需注意秋季护心(纠正:心血管疾病并非老年人专利,中青年也需关注,不良生活习惯易引发心血管问题)。
误区四:“春捂秋冻”体质强(纠正:心血管疾病患者和体弱群体要注意早晚保暖,护颈、护腹和脚踝)。
秋风瑟瑟寒气生,护心养心防心病。运动饮食佳情绪,保暖防寒保性命。秋色秋风本无过,心脏动情自有声。警惕心脏高危状,及时遵医去调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