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卡喉、高烧惊厥……这些“儿童急症”家庭应对误区你中了几个?
当孩子突然呛咳不止、高烧抽搐,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慌乱中凭直觉施救。然而,儿科急诊数据显示,80%的急症危险后果并非源于病症本身,而是错误的家庭处理方式。从零食卡喉时的“拍背催吐”到高烧惊厥时的“强行喂药”,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可能正在将孩子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一、零食卡喉:拍背催吐?可能让异物扎得更深
3岁童童吃果冻时突然呛咳,脸涨得通红。奶奶立刻拍背并试图用手指抠喉催吐,结果童童呼吸越来越微弱。送到医院时,果冻已堵塞气管,险些致命。
常见误区:
盲目拍背:会使胸腔压力骤增,可能让圆形、光滑的异物(如果冻、葡萄)卡得更紧,甚至推向气管深处。
手指抠喉:易损伤咽喉黏膜,还可能刺激喉部肌肉痉挛,加重堵塞或导致呕吐物误吸。
正确做法:
3岁以下:用“海姆立克法”——跪在孩子身后,双手环抱腹部,拇指顶住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快速向上冲击5-10次。
3岁以上:让孩子弯腰低头,用手掌根部拍打肩胛骨之间5次,无效则改用海姆立克法。
若孩子失去意识,立即拨打120并做心肺复苏。
二、高烧惊厥:掐人中、强行喂药?可能引发二次伤害
5岁明明发烧至39℃时突然抽搐,妈妈用力掐人中还撬开嘴巴灌退烧药,导致明明呛咳不止,抽搐更严重。
常见误区:
掐人中:无法缩短惊厥时间,还可能损伤皮肤、唇部或牙龈。
强行喂药:惊厥时咽喉肌肉痉挛,易引发呕吐、误吸导致窒息。
按压肢体:可能造成骨折、脱臼,尤其幼儿骨骼脆弱。
正确做法:
保持镇静,将孩子平放,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防误吸。
不强行约束肢体,周围放软物防碰撞。
记录惊厥时间,若超过5分钟、抽搐后意识不清或反复抽搐,立即打120。
惊厥停止后再测体温,遵医嘱用退烧药。
三、烫伤后涂牙膏、酱油?加重感染风险
2岁朵朵被热水烫伤手臂,奶奶涂牙膏“降温”,结果第二天烫伤处起水泡还发黑。
常见误区:
涂牙膏、酱油等:会堵塞毛孔影响散热,刺激创面增加感染风险,还干扰医生判断。
立即冰敷: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加重组织坏死。
正确做法:
1.“冲”:用流动凉水冲15-20分钟降温。
2.“脱”:小心脱烫伤处衣物,粘连时用剪刀剪周围,不强行撕扯。
3.“泡”:疼痛明显时,可泡在不低于5℃的凉水中10-15分钟(大面积或破溃不泡)。
4.“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布轻盖创面。
5.“送”:烫伤超过手掌大、伤及面部/关节或有水泡、破溃时,立即就医。
四、误食药物/毒物:催吐?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
1岁乐乐误食爷爷的降压药,爸爸用手指催吐,导致孩子呕吐物呛入气管引发剧烈咳嗽。
常见误区:
盲目催吐:误食强酸强碱或尖锐物品时,催吐会加重食道损伤或划伤消化道。
拖延时间:婴幼儿肝肾功能弱,少量毒物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正确做法:
立即确认误食物品,带剩余药物/包装拨打120或中毒控制中心,说明时间、剂量和孩子状态。
仅在医生建议且孩子意识清醒时催吐:喝少量温水,轻触舌根部刺激呕吐,动作轻柔。
若孩子昏迷、抽搐或呼吸困难,不催吐,保持侧卧位防窒息,等待救援。
儿童急症家庭处理,“不犯错”比“做对事”更重要。家长应熟悉急救物品位置,牢记医院急诊电话,定期学习急救知识。遇突发情况保持冷静、科学应对,才能为孩子争取救治时间——你的每一个正确动作,都是孩子的“护身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