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外科术后怕“动”?正确下床活动帮你远离血栓还促恢复

2025-09-12 10:10:58 广东省遂溪县城月镇中心卫生院(遂溪县第二人民医院)外二科 王蔡凤

  做完手术回到病房,不少人误以为“静养”就是“一动不动”,实际上,过度静止正是静脉血栓最喜欢的环境——麻醉残留、疼痛、输液管好似无形绳索将人束缚在床,血流变得迟缓,于是血栓慢慢生成,一旦脱落,便有可能在十几秒内冲入肺动脉,造成致命的肺栓塞。

  一、为什么一定要早下床

  小腿肌肉泵长时间停止工作,血液就会在静脉中淤积,血小板聚集起来,纤维蛋白形成网络,于是就产生了一条暗红色的血栓。早期活动就类似于给血管安装“发动机”,能够推动淤滞的血流返回心脏,从而消除风险源头。

  二、黄金6-8小时:启动“踝泵-坐起-站立”三部曲

  术后6-8小时内,如果血压,心率稳定,引流液量不大,护士会帮你先调高床头,做20次踝泵运动,即脚尖用力向上勾再向下踩,就像踩在无形的油门上,血液立刻会被“泵”回心脏;然后双脚垂放在床沿,原地轻轻踏步,感受小腿肌肉的一松一紧,好似给血管做了按摩;最后在搀扶下站起,上身微微前倾,膝盖略微弯曲,让重力顺着躯干直接落在双脚上,腹部切口不会受到牵拉。

  三、第一次下床:五米就够,但姿势要对

  真正迈出第一步最好是早上输液之前,这时管路较少,疼痛感较轻,体力也比较充沛,先坐在床边三十秒,确认没有头晕、心悸的情况,再依靠助行器或者家属的帮助站起来,按照“慢起身,短距离,多频次,防跌倒”的十二字原则;双手可以环抱一个小枕头轻轻地按压腹部,这样既能减轻切口部位的牵拉感,又能给予心理上的支撑;行走的时候眼睛看着前方,步幅控制在“半脚长”的范围内,脚跟先着地,脚掌再慢慢放平,就像是走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样,这样既稳又省力。

  四、逐日加码:两米两米地赢回身体主权

  继首次下床之后,每日把目标扩充两米,这样既能减轻身体负担,又能给心理带来可察觉的进步感;引流管被拔除以后,可以开展站立抬腿、扶墙深蹲等活动,每组做10次,一天做3组,这么做既能促使静脉回流,又能激活臀肌和股四头肌,从而快速恢复核心稳定性,到了进阶阶段,可以用弹力带绑在脚踝上,做侧向跨步或者后撤弓步之类的动作,虽然会增加阻力,但是动作还是要慢慢来,稳稳当当;每做完一组,就在床边或者椅背上做30秒的小腿拉伸,这样就可以放松紧绷的腓肠肌,避免乳酸积聚。

  五、咳嗽排痰+下床=双重“挤压泵”

  手术若牵涉胸腔或者腹部,可以把咳嗽排痰和下床行走结合,先用抱枕按住伤口,深呼吸之后用力发出“哈”音,这样痰液就会被震动起来,而且胸腔的压力就像水泵一样,推动深静脉中的血液往上流动,这样就能达成两个目的,下床站稳之后,先做三次“耸肩-下沉”的动作,唤醒肩颈部的小肌肉群,再执行“抱胸咳嗽”,即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深深吸入一口气到达肺尖,然后憋气一秒钟,接着猛烈地咳嗽,气流喷出的时候,腹部肌肉一同收缩,就好像是给膈肌加上了弹簧;等到咳嗽结束,马上原地抬起膝盖十次,依靠重力和肌肉的挤压作用再一次加强回流,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一分钟,但是却能让肺泡和静脉一起得到“冲洗”。

  六、高危人群:药物+弹力袜+下床“组合拳”

  骨科关节置换,心脏搭桥之类的高风险患者,医生会在手术之后24小时之内给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再配合上弹力袜和间歇充气泵。清晨还未起床的时候要平躺并穿上弹力袜,从脚趾头一直到膝盖上方都不能有褶皱,就像给腿裹上了一层第二层皮肤一样,充气泵设置成每隔45秒就执行一次充气循环,而且充气的压力是从远离心脏的一端朝着靠近心脏的方向逐步加强,从而模仿健康小腿所具备的那种“泵”的作用原理;等到准备下地的时候首先要把泵管断开,但是袜子以及药物仍然会起到保护作用,当行走完毕躺回床上以后立刻再次接上泵管,这样就创建起一道包含“药物抗凝-机械压迫-本人活动”三个层次的防护体系,既能防止血栓滋生,又能促使患者每一步都走在科学的道路上。

  七、尾声:把危险的血流淤滞变成康复的助力

  总的来说,术后早期下床不是“逞强”,而是“顺势而为”,只要遵循“慢起身、短距离、多频次、防跌倒”的原则,就能把危险的血流淤滞变成温和的康复助力,让肺栓塞、下肢肿胀、便秘、肺部感染失去立足之地,使刀口在轻微牵拉中长得更牢固,让身体在可控的负荷下重新找回节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