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正确应对精神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不少人刚开始吃精神科药物时,会遇到肌肉发僵、犯困、体重上涨等情况,心里难免慌:“是不是药物副作用太严重?要不要停药?”其实,精神科药物的很多不良反应是可控的,关键是了解它、知道怎么应对。今天就讲透几种常见副作用,告诉你出现不适该怎么做,帮你安心用药。
一、肌肉僵硬、手抖?可能是“锥体外系症状”,及时调药能缓解
很多人吃了药后会感觉“身体不听使唤”:如肌肉紧绷、手脚僵硬,像机器人一样活动不灵活;或者手不自觉地抖,拿杯子、写字都受影响;还有人会觉得动作变慢,走路、穿衣都比平时慢半拍,甚至坐不住、总想来回走动——这些都是“锥体外系症状”,是精神科药物较常见的反应。
遇到这种情况别自己扛,更别擅自停药。可以告诉医生,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开专门缓解症状的药(如苯海索),一般用药后几天到一周,僵硬、手抖的情况就会减轻。平时也可以轻轻活动手脚、做些轻柔的拉伸,帮肌肉放松。
二、吃药后体重涨得快?别只怪“吃得多”,监测+调整习惯能控制
有些精神科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可能会让人食欲变好,慢慢体重就涨上去了,甚至可能出现血糖、血脂升高,不少人会因此焦虑:“越吃越胖可怎么办?”
其实不用太担心,关键是做好“监测”和“习惯调整”:每周固定时间称体重,如果发现一个月涨了3公斤以上,及时告诉医生;定期查血糖、血脂,早发现异常早干预;平时别因为“食欲好”就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杂粮,少吃油炸食品、甜食,每天抽10-15分钟散步、做简单家务,帮体重稳住。
三、总犯困、没力气?“镇静作用”多是暂时的,调整服药时间有帮助
很多人刚吃药时会觉得“特别困”,白天没精神、总想睡觉,甚至影响工作、学习;还有人会觉得浑身乏力,连爬楼梯都费劲——这是药物的“镇静作用”,尤其在用药的前1-2周最为明显。
其实这种反应大多会“慢慢适应”,一般坚持1-2个月,犯困、乏力的感觉会逐渐减轻。如果实在影响生活,可以和医生沟通:比如,把服药时间调整到晚上,这样白天就不容易困;如果还是没改善,医生可能会适当减一点剂量,或者换一种镇静作用弱的药。
四、血糖、血脂高了?警惕“代谢异常”,早监测早干预
有些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糖升高、血脂异常,长期下来会增加得糖尿病、心脏病的风险,尤其是本身就有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
应对的核心是“定期监测+及时干预”:刚开始吃药的前3个月,每1个月查一次血糖、血脂;之后稳定了,每3-6个月查一次;如果只是轻微升高,医生可能会建议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如果血糖、血脂持续超标,医生可能会开降糖药、降脂药,或者调整精神科药物的种类。
五、心慌、头晕?小心“心血管副作用”,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很重要
少数人吃了精神科药物后会出现“心慌”,感觉心跳得快、跳得乱;还有人会觉得头晕,这可能是药物导致的血压偏低。这些“心血管副作用”虽然不常见,但需要警惕,尤其是中老年人或本身有心脏病的人。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告诉医生,医生会安排查心电图、测血压。如果只是轻微的心律不齐或血压偏低,医生可能会调整服药剂量,或者建议慢慢站起来,避免头晕摔倒;如果情况严重,医生会换用对心血管影响小的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六、月经乱、乳房胀?可能是“内分泌副作用”,查激素能解决
有些精神科药物会影响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导致催乳素升高: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乳头溢液;男性可能会出现乳房胀痛、乳房变大,不少人会因此觉得尴尬、焦虑。
其实这种情况是“药物影响激素”导致的,并非“得了怪病”。可以告知医生,医生会安排查“催乳素水平”:如果只是轻微升高,可能会建议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升高明显,或者症状让人难受,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或者开一些能降低催乳素的药。
吃药的目的是让你更舒服、更有质量地生活,遇到不适别硬扛,和医生一起面对,才能更好地走在康复路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