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防血栓,抗凝药是“关键防线”

2025-09-17 09:23:33 义乌复元第一医院 龚玲英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急性心梗与房颤均常见且严重。当急性心梗患者并发房颤时,病情更复杂危险,血栓形成是重大风险。而抗凝药在预防这类患者血栓形成中至关重要,堪称“关键防线”。

  一、急性心梗与房颤的关联

  (一)急性心梗的危害

  急性心梗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会严重影响心脏正常功能,使心肌细胞受损或死亡、泵血功能下降,引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二)房颤的特点

  房颤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不规则颤动。此时心房丧失正常收缩、舒张功能,血液流动紊乱易形成涡流,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发生脑卒中等栓塞事件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三)两者的关联机制

  急性心梗后,心脏结构与电生理特性改变,且炎症反应、心肌损伤影响正常节律,均会增加房颤发生几率。房颤出现后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功能恢复,形成恶性循环。

  二、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一)血液高凝状态

  急性心梗后,身体会启动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就像是一滩容易凝固的胶水,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房颤时,心房的不规则颤动使得血液在心房内的流动变得紊乱,形成涡流。这种异常的血流状态会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而且,急性心梗后心脏功能受损,也会影响整体的血流动力学,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

  (三)血管内皮损伤

  急性心梗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被破坏。血管内皮就像是血管内壁的一层保护膜,一旦受损,就会暴露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等物质,这些物质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引发凝血反应,促使血栓形成。

  三、血栓对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的危害

  (一)脑栓塞

  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很容易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栓塞。脑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即使经过治疗,患者也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二)肺栓塞

  如果血栓随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就会导致肺栓塞。肺栓塞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影响心脏的右心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三)其他部位栓塞

  除了脑栓塞和肺栓塞外,血栓还可能堵塞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肢体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导致相应部位的组织缺血坏死,引起肢体疼痛、麻木、腹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四、抗凝药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凝血因子

  抗凝药可以通过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来阻止凝血过程的发生。不同类型的抗凝药作用的凝血因子可能不同,但总体上都是通过干扰凝血级联反应,使血液不容易凝固,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二)抑制血小板聚集

  部分抗凝药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抗凝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维持血液流动性

  抗凝药能够调节血液的凝固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使血液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这样可以避免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固形成血栓,同时也能保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流动,为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五、抗凝药的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一)抗凝药的种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抗凝药,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具有起效快、作用稳定、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应用的新趋势。

  (二)选择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凝药。对于一些出血风险较低、能够规律监测凝血指标的患者,华法林可能是一个选择;而对于那些出血风险较高、不愿意频繁监测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更为合适。

  (三)使用注意事项

  无论使用哪种抗凝药,患者都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的症状,如是否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在使用抗凝药期间,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凝血指标,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六、综合管理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防血栓

  (一)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在急性心梗后房颤的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二)定期随访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随访过程中,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心脏功能、凝血指标等,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医生还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三)多学科协作

  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的治疗管理需多学科协作,涉及心血管内科医生、药师、康复医生等。内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药师指导正确用药,康复医生提供康复训练指导,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七、总结

  急性心梗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极高,血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抗凝药是预防血栓的“关键防线”,患者及家属需重视抗凝治疗,遵医嘱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医疗团队也应加强多学科协作,提供优质服务,助力患者预防血栓、提升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