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老年糖友不用愁!这几个护理小技巧轻松应对低血糖
家里有患糖尿病的老人,最怕遇到什么?很多照护者会说:怕他们突然心慌、手抖、冒冷汗,甚至说胡话、站不稳——这就是低血糖来了!别慌,低血糖虽然危险,但只要咱们提前学会识别信号、掌握急救方法、做好日常防护,就能稳稳当当地守护好长辈。
一、火眼金睛:快速识别低血糖的“信号”
最典型的“求救信号”:突如其来的心慌、心跳加速,难以控制的手抖或身体发抖,瞬间冒出的大量冷汗,强烈的、难以忍受的饥饿感。
别忽视的“特殊警报”:有些老人反应可能不典型,尤其需要注意。比如,不明原因的突然疲惫不堪、浑身没力气,话说不清楚或答非所问,走路不稳像喝醉了酒,情绪莫名烦躁、易怒或焦虑,甚至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或看东西重影。更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直接昏迷。
“无声”低血糖更危险:部分患病多年的老人,尤其是同时伴有神经病变的,可能感受不到心慌、发抖这些预警信号,血糖已经很低了却毫无察觉,直接进入意识障碍阶段。发现老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反应迟钝、眼神涣散或者嗜睡,务必高度警惕!
二、临危不乱:家庭急救“黄金四步法”
立刻“补糖”:首选含糖饮料或速效糖。让老人小口喝下约150毫升的普通含糖饮料。如果老人意识清醒且吞咽正常,给2-4块方糖、5-6颗水果硬糖或一大勺蜂蜜也可以。绝对避免巧克力、饼干这类含脂肪多的食物,它们升糖太慢!
原地休息,确保安全:让老人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防止因头晕无力而跌倒摔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或嘈杂。
耐心等待15分钟:补充糖分后,安静陪伴在老人身边,耐心等待15分钟左右。这是身体吸收糖分、血糖回升所需的关键时间。
复测血糖,必要时重复:15分钟后,务必用血糖仪复测指尖血糖。如果血糖仍未回升到安全水平,且老人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立即重复第一步,再次给予15克糖。如果老人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吞咽,切勿强行喂食!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如有条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胰高血糖素注射液。
三、防患未然:打造日常“防低糖”安全网
规律生活:督促并协助老人按时吃饭,规律用药。避免一顿饥一顿饱,特别是餐前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注射或服用后,务必按时进餐。若因检查或其他原因需延迟进餐,务必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临时调整药量或补充少量食物。作息也要尽量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加餐“小能手”,常备“能量包”:两餐之间和睡前是低血糖高发时段!准备健康的小份加餐,如一小杯无糖酸奶加几颗坚果、一两片无糖饼干、小半个苹果。更关键的是,确保老人随时随地能快速拿到“救命糖”:在老人常待的地方、衣服口袋、常背的包中,放置独立包装的糖果、葡萄糖片或小包装果汁。
“运动达人”要巧安排:运动有助于控糖,但时机和强度很讲究。避免在空腹时或降糖药作用最强时(如注射胰岛素后1-2小时)进行长时间或剧烈运动。运动前最好测个血糖,若血糖偏低(<5.6mmol/L),先吃点含碳水的小点心。运动时间较长时,中途适当补充能量,运动后也要关注血糖变化。
指尖上的“晴雨表”:鼓励并帮助老人定期监测血糖。这不仅能了解日常血糖控制情况,更是预防低血糖的关键!特别要关注睡前、夜间、清晨空腹、餐前这些容易偏低的时间点。如果发现近期频繁出现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必须及时记录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增减药物。
“酒精”陷阱要远离:酒精会干扰肝脏的正常功能,使其释放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稳定的能力下降,这会大大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更需注意的是,酒精对血糖的这种干扰作用并非短暂存在,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会延续到饮酒后的第二天,导致“延迟性低血糖”。因此远离酒精、避免饮酒,是预防低血糖风险的关键。
低血糖是老年糖友需要警惕的情况,但绝不是无法应对的难题。关键在于咱们照护者心里有数、手上会做:能快速发现不对劲,懂怎么正确喂糖急救,更知道平时怎么预防。把口袋里备好糖果、规律吃药吃饭、按时测血糖这些小事做到位,就是在为长辈筑起安全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